众所周知,这些年在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最近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表现得很突出。道理很简略,最重要的是因为经济型酒店成本较低。
成本低则定价可以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出游率达1.4,也就是说,年人均出游1.4次,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客源主体不再是外国人和少数富饶人士,而是普通老百姓。对于他们来说,价格是首先考虑的要素,定价较低的经济型酒店自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成本低则抗冲击才能强。一方面当人们的收入或预期收入减少时,会更多地选择价格较低的酒店;另一方面即使在同样的闲置率状态下,成本低的酒店丧失也较少。
对于景区来说也是如此。高投入意味着高的固定成本,往往同时也伴随着高的运营成本,必定需要高价格和高营业收入做支撑。
这样的“高端”景区不是说就没有市场,但是高端市场毕竟从量上看不可能有很大的范围,如果各地都去争高端市场,只可能使这一市场变成恶性竞争的“红海”。
酒店市场曾经呈现过不少五星级卖三星级价格的案例,景区市场应当引认为戒。
发展经济型景区也是低碳时代的请求。从世界范畴来看,在经历了肆意浪费的年代之后,频发的灾害性气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绿色、环保、低碳开端成为人类新的价值取向,并将对全球生产和花费方法带来深远影响。作为现代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将顺应低碳潮流推动发展方法的转型升级。在这种背景下,洗尽铅华、合理把持成本的经济型景区呼之欲出。
当然,高投入、高成本之所以遍地开花有其原因。
一是高投入也许能带来高利润,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支撑。
二是部分决策者的好大喜功和盲目攀比,由于现有的评价机制着重考核的是获得而不是付出,加上投资监督机制的缺失,过度投资是广泛情况。
三是高投入对于决策者个人来说也许意味着更大的收益,这就是费用最大化理论,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决策者很难从旅游项目产生的利润中获得高收益,特别是不能和从费用支出中获得的收益(各种灰色甚至黑色收入)相比,决策者自然关心投资远甚于利润,景区项目由于投资回收期较长更是如此。
要从上面这些原因来看,要从基本上扭转当前过度投资的状态,还必须从体制上机制上加以变更。
还要指出的是,经济型景区不能等同于劣质景区。经济型酒店的崛起,多数人只关注成本低的一面,其实拥有较高的品德同样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只有二者兼顾才称得上“经济”。成功的经济型酒店供给高效的服务,并通过连锁建立起品牌,保持着良好的名誉。笔者在调研时不只一次听到有人抱怨高星级饭店服务还不如经济型酒店。
发展“经济型”景区也应当学习经济型酒店的成功经验,减掉的是累赘,提升的是品德,只有这样静下心来想老百姓之所想,供给老百姓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在声讨中不断投入、不断涨价,我们的旅游业才干够让人们更加满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