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近日颁布实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纲领(2010-2020年)》,科学断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代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领导方针和重大举动。其中,作为增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定请求,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出现和培养意义重大。为此,在院士大会期间,就这一话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
数量世界第一创新性不够
记者:目前,我国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有多么紧急?
潘云鹤:缺乏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优良的人才都转向金融、法律,学工程的学生越来越少。日本、欧洲情况也大致如此。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社会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巧,离不开与经济和利用最近的工程科技。未来二三十年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我国有很难的桥去建,有最难的涵洞要去挖,有复杂请求的铁路去造……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工程科技人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创新性不够。
创新人才要敢于挑衅权威
记者:怎样才干培养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潘云鹤: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法与创新的实践,三者缺一不可。核心是创新意识。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需要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并且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批评和挑衅。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创新的方法,例如创新思维中的“驯质异化”、“异质驯化”等方法。
此外,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在创新的实践中成长——不光要按照书本来上课,还要联合创新的实践运动,让学生能综合和超出书本知识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思想轨迹——这种发明运动,我认为不仅要在大学一二年级开展,而且可以贯彻到中学和小学的教学中去。
此外还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环境和气氛。现在学校给学生的束缚太多,正如很多学生反应的那样:“我们进学校时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学校规定了那么多课程,就像一台台加工机床,成果大家都变成了一样规格的零部件”——可见,广阔的视野和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对于创新是多么的重要。
从小培养创新动手才能
记者:从中小学基础教导阶段就应加强工程教导吗?
潘云鹤:我认为从小学、中学就应当培养工程意识,而且要培养工程创新意识。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导比较重视知识教导,对动手才能尤其是创新型动手才能的教导还不够器重。目前小学生的练习题都是选择性的练习,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这种思维方法过于简略;而在工程上,实现目标的方法可以是千方百计,我们只能从中挑出一种最合适实际环境的,而很难评判哪个方法是绝对对还是绝对错——可见,我们现在从小学到大学培养人的方法基础上是科学的方法,工程的方法教得还不够多,而这种思维方法应当从小培养。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快速出人才
记者:除了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工程创新意识之外,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才干快速出人才?
潘云鹤:我们建议加强对工程师的再培养,为什么呢?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路——改革工程专业的高级教导模式,但是这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另外一条路——我们同时可以从现有的工程师中提拔出色人才,让其
回到高程度大学里接收持续教导,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例如本来是石化行业的,现在可以去学一点盘算机、金融或管理。这个时间不必太长,可以是半年或几个月,应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由导师领导自己选择一部分课程,丰富知识结构,进步创新才能,推动产学研合作——我认为这是我国能快速出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抢救“工程师”
记者:近些年,“工程师”这个职业的社会名誉有所降落,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潘云鹤:我国的工程师过去地位很高,比如人们曾将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在你问一个小孩子长大想做什么,他也许会说我想当演员、科学家、银内行,但很少有人说想当工程师——这阐明近些年来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在降落。为什么会降落?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