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说,这些活泼在市场上的“食疗专家”,其观点常互相抵触。就吃饭一事,林光常说不能吃早饭,刘太医说不能吃晚餐,马悦凌则提倡三顿不落。林光常认为吃肉是“找逝世”,刘太医则让所有癌症病人喝肉汤。
温长路总结,这些“食疗专家”套路基础一致,都宣称有独家秘诀,宣称是中医名人之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都能治愈,甚至世界医学难题癌症都不再是难题。
食疗本是药疗的帮助
中医的药疗和食疗,一直相辅相成,从未单独离开。而近几百年,食疗一直发展缓慢
对于眼下红火的张悟本自称“中医食疗第一人”,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届中医诊断专业博士黄剑雄认为,这是对中医食疗的误读,有“煽情作秀”之嫌。
5月30日,黃剑雄介绍,其实几乎每个中医都能做“食疗”,它与药疗原理一样,只不过用具有药效的食物,代替药物。他介绍,大多数食物的药力较和缓,属性偏中和(例如山药)。食疗对于慢性病较幻想,可缓解一部分药物强烈的药力,不易伤及脾胃。
据介绍,中医食疗伴随着中医的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中医的药疗和食疗,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从未单独离开过。
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的名言。文中“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等句,指出饮食调理的帮助意义。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载有专业的“食医”和四时饮食宜忌与调适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赵霖介绍,中国历代名医对膳食功效均有论述。
战国时,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唐代孙思邈也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
历代也有食疗专著传播下来,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设有《食治》、《道林养性》、《退居饮食》、《养老食疗》专篇,收载有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食物、总计154种。并利用医药学观点,对日常食物进行详细讲解,至此 “食疗”已成为专门学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