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城市如何“说话”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热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应当怎样看待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汉英”问题该如何看待,未来一代该如何选择……
日前,在青海西宁市召开的“第七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究会”上,180余名海内外的语言学家就大城市的“说话”问题展开讨论。
方言会成为“绝唱”吗?
将产生大批新“方言”
不论是广州“粤普之争”还是“上海话”风波,面对外来文化和强势语言的“入侵”,当地居民都表现出焦虑和担心:千百年传袭下来的“说话”方法,会成为“绝唱”吗?
事实上,随着全球一体化,语言的多样性正在遭到严重损坏,全球每年平均灭亡的语言有数十种。据预测,在21世纪末,全世界约90%的语言可能被强势语言代替。而幸存下来的,则将是那些大国的国语或与外界长期隔离的小方言。
更令人担心的是,全世界仍有两三千种语言没有详细的记录,而这些语言可能在几代人以后就会灭亡。专家们认为,语言资源的消失,必将导致全球多元文化的逐渐消退,从而使人类失去弥足可贵、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思维和表达方法。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器重,但对语言多样性的危机我们器重得还很不够。
全球如此,那中国语言多样性的未来又如何?专家们指出,少数民族语言大多将濒危或灭亡,能长久保存的将是文字。历史较长的民族语言将持续存在,如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大多汉语方言濒危或灭亡,能长久保存的将是几个大城市的方言,如上海话、香港和广州粤语等,同时还将产生大批新的“方言”,即处所普通话。在未来,汉语方言的差别只是口音不同,而非不能沟通。
语言能和谐共处吗?
“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
与百姓自发的保卫方言的举动相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游汝杰则更赞成“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他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构建双语和谐社会。
游汝杰认为,当前许多城市都是双层语言社区。有调查显示,上海大中小学生在家庭交际场合,应用上海话的平均比例为53%。上海人相互之间的交换,上海话的应用频率占80%以上。而在香港和澳门特区,粤语不仅是私人场合用语,也是公共场合的通用语言。
在表达思想情感和处所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同乡人在外地相遇,互相认同最直接可靠的根据就是乡音。在海外说汉语方言的华人超过3000万,粤语、闽语、客家话都被当作中华民族认同的标记。许多海外华人只能说某一种汉语方言,并不会说普通话。方言是联结他们与祖国的情感标记。
“检验一项语言政策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看其是否达到了平衡。”教导部语言文字利用所研究员、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苏金智认为,我国各处所言差别很大,不推广普通话不行,方言不保护也不行,要害是如何科学平衡。人们要多学几种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其它语言时,必定不能丢了本民族语言。
澳门以汉语和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英文是博彩业、商务、金融业、高级教导范畴的通用语文。在汉语内部,除粤语之外还有闽语、吴语、客家话和普通话,语言状态复杂。“若要保持社会和谐发展,语文选择、语文和谐十分重要”。来自澳门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程祥徽教授认为,普通话与粤语,两者都是全民共同发明的精力财富,它们彼此接收有益的营养,同步发展,满足社会需要,增进社会和谐。澳门面临的问题是要制定和履行尊重官方语文、善待其他语文和方言的政策,切不可因为政策的错误和措施的失当而导致语文之间的对峙,语文的对峙有可能带来族群之间的冲突。
汉语能风靡全球吗?
不宜夸张影响力
中国社科院方言研究专家张振兴至今还收藏着两年前一家报纸的广告,那张广告整版只登着几个字“英语决定你的一生。”张振兴说,“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广告给我的刺激很深,英语固然重要,有必要这么夸张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