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所挤占西湖景区,许多名胜古建“可望而不可进”,市民可以不花钱“信步”的处所越来越少,景区花费呈现“富贵化”趋势。政府倾力打造的“大众西湖”为何走了样?
名胜故居成“会所”“餐厅”
履行“会员制”,仅在地位未满的情况下招待非会员宾客
在浙江杭州西湖边南山路上的“1917花园餐厅”,本来叫“膺白楼”,根据民国初期名人黄郛的别墅故居改革而成。
路旁车水马龙,人流熙攘,园内却是一片安静,记者好奇入园探访。
一位男子示意记者止步,“这是会员餐厅,平时不招待游客。”记者以“想来订餐”为由得知他是这里的总经理张某。据懂得,这家餐厅履行“会员制”,仅在地位未满的情况下招待非会员宾客。
张某领着记者进入这幢别墅。内部装饰华丽堂皇,但看得出柚木地板、实木楼梯和紫檀扶手等都是当年的旧物。
“这里只有包厢,每位最低花费600元,不含酒水。”张某说,燕鲍翅是这里的主打菜。
位于环西湖孤山南麓的俞曲园纪念馆,是由晚清著名学者俞樾的故居俞楼改建而来,有“西湖第一楼”美誉。院内假山叠石、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目前,游客只能止步于前厅观看俞樾的生平、学术成绩等图板、材料介绍,不能上楼和进入后院参观。据服务员介绍,这幢故居已被个人租用,只有白天开放前厅,每天17时后连前厅也要关门谢客。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早年建造的“云松书舍”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灵隐路上。1996年11月,金庸将此书院捐赠给杭州市政府。记者懂得到,现在“云松书舍”要向游客收取每人5元的门票,每到16时30分,就关门谢客,成了少数人觥筹交错的“乐园”。
记者环湖探访,南山路上的“采蝶轩”已变身私人“会所”。北山路上的“菩提精舍”,门对西湖,背靠葛岭,雕栏黛瓦,中西合璧,风景独步湖上。它原是民国早年24名沪杭居士绅商筹款建成的修行佛法之地,如今已成某大团体企业形象的一张名片。近在咫尺的北山路60号,曾是唐代古寺招贤寺大殿所在地,民国时代曾先后是丰子恺、林风眠的寓居地。如今却成了一家经营高级私房菜的“大宅门”餐厅。
记者发明,众多主景区中的高端特点“会馆”,多有花园、长廊、花池、假山。它们大多通过租用的方法“寄居”在环西湖的名胜古建里,游客只能望而生畏。
“大众西湖”被挤占
西湖改革来之不易,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做出了就义
记者懂得到,杭州市对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和美化西湖环境十分器重。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环湖绿地,实现还湖于民”列入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排在首位。前几年,杭州投入数十亿元巨资进行综合改革和保护,迁走了大批占用环湖地带的单位和住户,拆除了阻隔游人视线的房屋与高墙,并推动“西湖西进”打算,基础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
一些曾经参与西湖改革工程的干部说,“大众西湖”来之不易,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做出了就义,有一些还是世代就在西湖边生活的家庭。但现在却发明一些故居古宅及周围草坪和花园,又被一些企业、单位和个人“圈”回去了,而且此风日盛,盘踞的处所越来越多。
60多岁的杭州市民张亮不解地说:“过去还能进的一些名胜古宅,现在,老百姓只能隔门瞄望。”
据懂得,这些会所广泛设置了最低花费,一般每人最低500元,如果加上15%的服务费、酒水饮料,一顿聚餐花费常常要上万元。
记者从杭州市政府和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懂得到,改革后的西湖景区全天候对外开放。对于景区一些建筑物和故居的保护,过去的思路都是靠政府,但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一般采用招商洽谈以租用方法进行保护,有关部门审核签约时,都有严格的租用保护请求。比如,承租者不能转变建筑风貌和结构,不能封闭必须对外开放,不能擅自改名叫某某会馆,一些经营餐饮的不能设最低花费等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