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科普科研同样重要
养生怪论裸露科普短板
养生怪论风行击中科普人才匮乏软肋
“在传授一些简略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时,搀杂着真真假假的奇谈怪论,竟然能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这裸露了我们科普建设的不足。”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协人才和调宣工作会议上,一位“老科普”谈起近期风行的“神医神话”忧心不已。
在他看来,单纯地质疑或谴责某个“神医”意义不大,如果不能大力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依然会有“赵神医、李神医”层出不穷,而破解这一难题,“要害是科普人才”。
中国科普事业正面临着宏大挑衅。我国既存在着少年儿童和低文化素质者的宏大群体,也存在着对科学技巧关注日益加强的社会大众,。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普日前介绍,近年来,我国科普人员持续增加。2008年全国已有科普人员176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3.4人。
然而,我国科普人才建设现状依然堪忧。
“科普人才队伍比较匮乏,结构也不合理。”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在日前的科普论坛上流露,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构成复杂、教导程度不高级问题。考评机制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积极性,“这是造成全国科普人才队伍整体匮乏的重要原因”。
科普人员老龄化。中国科普研究所谢小军博士列举了科普创作的一组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年纪在40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普作家所占比例仅为20.6%,许多已退休的学者或科普工作者仍在施展余热,但这批学者毕竟精力有限,而且无论是知识结构、思维方法、写作手段还是创作方法,跟新一代读者的需求存在必定距离。
科普志愿者刚刚起步。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流露,科普志愿者服务在我国刚刚启动,还未成范围,而在英国和日本,有50%的国民参加过志愿者服务,丹麦有80%的青年参加过志愿者服务。
科普半年不如论文一篇 鼓励不足绊住科普脚步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每年都有数十场面向大众,甚至是中小学生的科普演讲,在他看来,“科学家有义务做好科普工作,这个义务,并不亚于自己做科学研究工作”。
欧阳自远院士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了一个鼓励研究员做科普的故事。
中科院某所一位研究员,长期从事超基性岩与铬镍矿的研究,一年大概要写两三篇论文。这位研究员地学基础坚实,知识面广,口才很好,文笔也好。
“我对他说,你的每篇论文出来同行中最多3个人看,成效不大,影响太小。你要充分施展自己的优势,选一些大众,关注的、特别有兴趣的问题,写科普书或科普文章,做科普的演讲,受益的人会是成千上万,对社会多作贡献。”欧阳自远院士的一番劝告转变了这位研究员,而今他已经是小著名气的科普作家。
遗憾的是,这样的故事只是个案。
这背后是科研人员策划和组织科普运动得不到有效的制度支撑。
科学家更愿意选择做科普还是科研?
“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做科研,当博导当教授当院士。你写一些科普书籍会产生影响,但不像论文能直接得到认可;也不像做项目,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肖龙教授认为,现行的制度并没有鼓励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传播中心莫扬团队的一项调查为此供给了佐证。
调查发明,政策制度是目前我国科技人员投入科普的最重要推动力。科技人员投入科普工作在国家政策方向上是被鼓励和支撑的,但长期以来,科普工作在大部分科研单位没有科学的评价系统,对科普工作的评价往往是寻求范围而疏忽后果。在大部分科研机构,科普成果还是被排挤在职称评定、任用提拔考核指标之外,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