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能买到什么?江苏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在市内一家医院为孩子看拉肚子,根据经验带了500元看病,但医生只开了5片一毛钱的药,就治好了孩子的病。这个一毛钱处方令病人家属十分感叹,誉为“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院方介绍,医院提倡“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对医生的考核更重视的是工作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考评。医院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医生的综合工作效率才是医院最为重视的。(《扬子晚报》6月9日)
小处方能治大病,就像本例中的患者家属所感叹的那样,在当今看病难、看病贵的语境下,简直就是奇迹了。其实,这样的“奇迹”也时有产生,只是成果不太一样。
比如湖北汉口医生王争艳因开小处方著称,并多次被授予湖北省十大女杰、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湖北省劳动榜样、省“三八”红旗手等声誉称号。但与此相反的是,重庆医生保持开小处方,未完成指标遭医院倒扣钱。好在常州“一毛钱处方”医生任职的医院,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要不然也难逃重庆医生的遭遇。
由此我们可以发明,“一毛钱处方”的呈现不是偶然,它的必定性建立在合理的医生考核制度上,而不是取决于简略的医德问题。重庆医生开小处方为何遭倒扣钱,开大处方却可以得到嘉奖或回扣?关键还是出在以药养医身上。
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大处方才有其“合理”生存空间。药品价格越高,医生开的药越多越贵,有时还美其名曰满足患者请求,但华丽的外衣背后,却是医生和医院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医德的器重性,显然是没有把准医改的病脉。道德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有时它很硬、很强,似乎比法律还起作用,还有力量。但有的时候,道德又很弱。当社会中的公平与正义被损坏的时候,道德便处于相当为难的地步。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础上得到保护的时候,道德的力量也会强盛起来。医德沦丧当然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不可回避的因素,但我们需要的是用良好的制度去改革医生开贵药的思想。
如果开贵药对医生没有什么利益,反而有坏处,他们确定会转而开“一毛钱处方”。这或许就是经济学家眼中的“理性经济人”的趋向。
实际上,这引出了一个论题:要想重建医改的共鸣,首先不在于宣传和号召,而在于制度建设。制度的建设尤其需要在基础秩序高低工夫,正如常州“一毛钱处方”医院的考评制度一样,对医生用药不作考核,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才是基本,也就是说,要减少服从职业道德、开“一毛钱处方”的行动的代价和成本,不能使违背职业道德、开贵药的行动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动。但良好的医生考评制度,必须能确保医生的合理收入,而这的确需要相当大的财政支撑,我们或允许以考虑加大财政投入,医生工资由财政拨付,医药分家,进步诊疗费,下降药费,这样医改共鸣的重建才会有保证。叶扩(广东媒体从业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