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入夏以来,江苏徐州、上海庄行等地的伏羊节搞的是大张旗鼓,热热烈闹。但不少人对于三伏天饕餮羊肉的做法提出质疑。请关注——
入夏以来,江苏徐州、上海庄行等地的“伏羊”节搞的是大张旗鼓,热热烈闹。仅徐州一地入伏4天之内市区羊肉销量40万公斤,餐饮收入1.5亿元,大小羊肉馆天天爆满,一桌难求,呈现了“万人空巷吃伏羊”的盛况。
三伏天品食羊肉俗称“伏羊”,历史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代。我国鲁西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的人们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长久以来传播着“夏天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大暑吃羊肉汤,冬天不用穿绒衫”的说法。但对于这些处所三伏天饕餮羊肉的做法,也有人提出质疑:夏季吃羊肉好像与通常的冬日进补相抵触,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炎炎夏日再喝上碗又膻又烫的羊肉汤会不会加剧暑热?人人都合适喝羊肉汤吗?
冬病夏治喝羊汤
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谷凌云说:“中医有‘冬病夏治’传统,‘冬病’是指一些与阳气不足有关的病。所谓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即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及胃虚、阳痿等阳虚症。据《本草从新》记录:‘羊肉能补虚劳,益力量,壮阳道,开胃健力。’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湿度最高的季节,此季节人体阳气也最为充分,加之自然界也是一派火热,喝羊汤可以形成‘内外夹击’,使体内寒气驱赶体外,能起到温中散寒、温补气血的功效,因而夏季是‘冬病’最佳的治疗机会。”
“用补益方法,加强身材抵抗力,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冬季发作。”谷凌云介绍,《黄帝内经》有记录:“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见对于那些需要冬病夏治的患者来说,适时多吃羊肉可以祛湿气、避寒冷、暖胃生津,起到保护胃肠的作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年老时体弱多病,是因为少壮时太贪凉。因此,在夏天适当的吃点热性食物对身材健康是有益的。从中医营养学的角度看,羊肉味甘性温,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增进血液循环,加强御寒才能,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
喝羊汤需分体质
对于夏天进补,有些人会有疑虑,认为夏天出汗,进补后都会随汗流出,补了也是枉然。其实不然,人的躯体犹如一口井,夏天外面气温虽然很热,但对身材虚寒的人,如果能受补,那就会呈现事半功倍的后果。
古代医学家曾有告诫:“暑邪极易耗气伤津,使人正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症。”“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谷凌云强调:“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原则,适当合理的‘三伏进补’可以进步人的身材素质,要害问题是要分清虚实、对症补益。”
还有一些观念需要更正,谷凌云说,“所谓‘三伏进补’并非仅指服用多少营养或滋补药品,而是指对身材机能进行全面的康复和调理。我国历代养生学家主意,人欲安度炎夏,必须根据自身的健康状态及本人的生活习惯,将神补、药补、食补三者有机配合,机动应用,方可收到预期的后果。”
“虽然羊肉汤对克制一些易冬季发作的慢性病有益,但也不能毫无控制地食用。应遵守‘虚’则补之和‘需’则补之的原则。”谷凌云指出,伏羊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羊肉药性为味甘、性热、归脾、胃、肾经;功效是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因此,对于中焦虚寒、气血衰弱及肾阳不足者较为合适。热性体质的人不但夏季不合适喝羊汤,即使冬季进食羊肉也应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对于实热、阳亢及内火胜者不宜食用。
谷凌云告诫说:“羊肉属大热之品,凡有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咳吐黄痰、高血压、急性肠炎或其他沾染性疾病等上火症状的人均不宜食用。肝炎病人过多食用羊肉,可加重肝脏累赘,导致发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