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国民日报体育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随着H组第一轮比赛结束,世界杯参赛的32支球队全部亮相。第一轮比赛下来,不论强队弱队,整体的表现都偏紧,打得非常谨慎,且警惕翼翼,造成了比赛的观赏性不强,没有带给球迷们视觉上的刺激和足球应当迸发出的豪情。这也给很多球迷带来强弱队之间差距不大的怀疑,从比分上看确实如此,但深入思考就会明白这是一种战略布局,毕竟强队、弱队参加世界杯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纵观世界杯32强,足球发达国家这项运动的发展,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化拉动的。而近十几年,职业化在中国足坛也是大张旗鼓地展开,面对在资金、基础建设、联赛制度、国际来往、舆论鼓动等方面前所未有的投入,却换来足球程度不升反降的质疑。我认为职业化本身没有错,我们选择走职业化这条道路也没有错。走职业化道路需要具备必定的条件,更要抓住机会。中国在1994年走上了职业化道路,那时候具备了必定的条件,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走了很多弯路,但我们已经抓住机会,使中国足球体制和世界足球体制接轨。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波折中前进的,不能因为呈现了问题就全盘颠覆和否决它。
一个误区在于很多人把职业化程度与足球程度之间划上了等号。职业化只是一种运作方法,简略地说就是通过市场运作。事物情势不能决定事物的本质,中国足球的发展要害还是在青少年的培养,这和职业化没有关系。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职业化来抓青少年足球的。对青少年的培养,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校园足球。盼望从教导部门和学校入手,进步足球运动在校园内的普及率。我个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校园足球不光要依附教导部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撑。比如在阿根廷、巴西那些国家的街头巷尾,你随处可见踢球的小孩。他们怀揣着成为世界杯之星的幻想,感受着踢足球的快活在踢球。这些都跟社会对足球运动的关注和对足球发展的向导作用是分不开。
中国足球要想走出低谷,目前最重要的是进步程度。在进步程度上,过去我们曾经想过好多措施:把小孩送出去在外面培养、把高超的教练请来……最后可能取得了必定的成绩,比如米卢也带我们出了线。但程度进步了没有?没有!进步成绩不难,进步程度和进步成绩不是一个概念。我们踢赢过世界强队,也打进过世界杯决赛圈。但这些成绩并不意味着我们进步了足球程度,相反,这些摇摆不定的成绩都反应出了我们足球程度的脆弱和不稳固。
进步程度要比进步成绩复杂得多,包含断定发展方向、学足球技巧等。比如说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在足球发展上,他们认准一条路,保持推动,程度不但进步了,最后还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作风。而我们只是一味地寻求成绩,疏忽了真正决定成绩的要害:程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