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巨头恒大集团1亿元买断广州足球队、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背后的玄机到底何在?
畸形现象
地产企业强势“砸钱”
中国足坛逆势“繁荣”
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放眼中国足坛,以恒大、建业、陕西、绿城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炫目的风景。自去年底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以来,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而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
独领风骚者,当属恒大地产集团。今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相当“雷人”。
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
据记者统计,单就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幕后黑手
在足球场上烧掉的钱
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投资足球的初衷,与以前许多国企的表态如出一辙。但众所周知,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傻到去做赔本的买卖。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肯定是赚钱的,表面上从俱乐部中赚钱不可能,但间接效益非常大。”资深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通过足球实现企业赢利才是房地产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动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认为,足球关注度高、具有爆炸性传播特征,这和房产公司为了炒作房子、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营销模式十分吻合,所以房地产企业愿意借助足球来搞营销,“这从根本上还是一种投机心理,其长期效应如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国际上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一般在5%上下,我国工业品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在这个范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在30%以上,完全是暴利行业。”因此,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就只有房地产企业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