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足球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冲
对《南国早报》的资深读者来说,黄自贤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自从2002年世界杯起,他便作为评论员呈现在我们的报纸上。此后,每逢欧锦赛、世界杯这样的足球盛会,他都是我们的嘉宾,在报纸上侃侃而谈,指导绿茵场。熟悉黄自贤的人知道,这是一个“老顽童”,平日里嘻嘻哈哈,跟年轻人称兄道弟的,但是说到中国足球,他的脸上就露出了悲伤的神色,他说:“提起中国足球,我就会老泪纵横。”
喜
为看世界杯,买个大彩电
黄自贤生于1950年,今年正好60岁。回想这大半辈子人生,他认为足球带给他的快活最多。
小时候的黄自贤是个体育爱好者,尤其对足球情有独钟。他说:“我从小就爱好踢足球,少年时进了广西少年队,到了高中,我又是南宁二中足球队的队长,还代表广西参加过全国中学生比赛。”
惋惜,年轻的黄自贤遇上了一个糟糕的年代。因为“文革”,很多比赛运动都暂停了,他没能成为一名优良的足球运发动。
做不了运发动,可勤恳上进的黄自贤对体育的热情却像火一样。1973年,他考进到桂林的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的的前身),攻读体育专业。在那个特别的年代,能进入大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所以直到现在,提起青年时的英姿勃发,黄自贤都引认为傲。
“文革”结束后,足球运动恢复,黄自贤立刻报名测验,成为广西第一批国家一级裁判员。
1982年6月19日,这是黄自贤裁判证上的一个时间,这一天,广西队与来访的尼泊尔队在区运动场进行了一场友谊赛。黄自贤作为边裁,见证了那场比赛。
在黑白照片上,双方队员和裁判员一起合影,而背后的看台上,坐满了密密麻麻的观众。“那时候,人们没什么娱乐运动,所以一有足球比赛,现场必定是人山人海。”黄自贤说。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开端打开国门,睁眼看世界。给黄自贤冲击最大的便是通过电视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这其中,对黄自贤而言又以世界杯足球赛最为震动。
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全程直播的一届世界杯。那一年,黄自贤为了看球,通过熟人关系买了一台29英寸的彩色电视机。他说:“飞燕牌,南宁产的,花了我5000多块钱。”那时候,普通家庭有一台彩色电视机是非常稀罕的事情。所以,世界杯比赛进行时,尽管已经是凌晨时分了,但黄自贤家里依然坐满了人。
对于长久处在封闭世界里的国人来说,彩色电视机里的外部世界画面是如此缤纷,是如此出色,以至于盯着电视机的黄自贤等人瞠目结舌,惊叹不已。他们见到了世界杯的豪情场面,草皮是如此绿,人的情感是如此狂热,更重要的是,马拉多纳的球技是如此的出神入化。
24年过去了,令黄自贤久久难以忘记的是,马拉多纳连过多人上演“世纪最佳进球”的场面,还有那出色纷呈的足球比赛。
怒
不愿“收黑钱”,离开裁判圈
在足球裁判圈,黄自贤算是个先行者。假如他做人“圆滑”一点的话,说不定如今早已名扬四海,发了大财。当然,也有可能像陆俊一样,面临牢狱之灾。可是,黄自贤的性格却和足球不同,方方正正,直来直去。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足球开端了职业化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足球的程度没进步多少,可“假、赌、黑”等丑陋权势却迅速进入到了足球圈。
1979年,黄自贤成为首批国家一级裁判。1989年,他和后来成名的陆俊等名哨一起,成为首批国家级裁判。作为裁判的黄自贤,业务精通,体力充分,外语过关,按理说,提升为国际级裁判,也是很容易的。但是,就在“进军”国际级裁判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障碍。“当时考国际级证书,是著名额限制的。一来,广西不是足球大省,我们弄不到名额;二来,想要名额也可以,你自己拿钱来买。”黄自贤说,“那时候我哪里有钱,即便有钱,我也不愿意做这种交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