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生成就,可以说都是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下,以儒家“孝悌忠信”作为生平准则为人处世获得的。这个原则能有这样巨大的作用,不能说不是它在实际上能维护人类的尊严,是一种人们共同的需要,也是人类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秩序。纵观蒋介石先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搞的“新生活运动”中的忠、孝、仁、礼、义、廉、耻,前几年所宣传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以及现代倡导的“八荣八耻”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些原则,对于建立起一个人人得以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是很有价值的。
这数百封家信中,我几乎都读了一遍,虽说有些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曾国藩以亲切的口吻、流畅的文笔、真实地表达了他所有的成功、失败、得意、困惑的感情。具体地看到生活现实与理性教条的碰撞,身居高位者心中激起的千般情绪。可以看到他怎样在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持“孝悌忠信”,可使他内对长辈、晚辈,外对皇帝、上司、同级、下级都通权达变获得成功。他的这些故事,不仅可以使我们读起来感到生动有趣,更有价值的是,在这些故事中包含许多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也很意义的教训和经验。它是一部协调人际关系的指南,一部正直、严肃地为人处世的教科书。
应该说,《曾国藩家书》的魅力在于诚恳。曾国藩一生为“诚”相标榜,在家书中,对待亲人,它的字里行间,更有一种真诚的热情在流露,其中,一点也不夹杂世上常见的虚伪和造作成份,这是最能感人的。在家书中有许多篇是曾国藩教训其弟弟的,之所以不引起对方的反感,恐怕就在于这个诚字上。
《曾国藩家书》中,内容极为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官,朝政军务;小到家庭生活,人际琐事,事无巨细,无不涉及。尽管许多信又长又罗嗦,但我们今天读起来仍不禁有亲切之感,也为信中的诚恳所打动。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充分反映了传统儒学的为人立世之道,表露了曾国藩在人品、精神上令人夺目的一面,这也是人们喜欢曾氏家书的原因之一。
在家书中,曾国藩坦露了他的立志修身志向和为人处世的法则。在给九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弟谓命运作主,余所深信,谓自强者,每胜一筹,则余不甚深信。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此亦关乎天命,不尽由有所谋。至于一身之强,则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孟子之集议而慊,即曾子之自反而缩也。惟曾子与孔子告仲由之强,略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强,则有因强而大兴,亦有因强而大败,古来如李斯、董卓,其智力皆横绝于一世,而其祸败亦迥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即使终生强横安稳,亦君子所不屑道也。”从此信中得知,曾国藩对兄弟之态度,在爱之以德,不在爱之以姑息。说出人在一生中求强最为光辉的论调,即“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对今人同样有根本的指导性。对今天你死我活、争名夺利的这个社会来说,同样有着一种鲜活的教条作用。
曾国藩对于家庭,主张“孝弟”;待遇族戚,则主张敬爱。推孝敬父母之爱于诸弟,推孝敬父母之意于诸族戚。教训子弟,戒傲戒躁戒惰戒奢侈,力主谦勤和俭约。对于贤良之士,力为推荐或挽留。对于贪官污吏,则主张必须查办。对于接物之道曾国藩以“廉”为要。在其家书中写道:“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所幸不负始愿。”此处更可见曾国藩的廉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