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定义应当就是没有自主生存才能犯了错误也无须负义务的年纪段里的人。人都过“孩子”这个年纪段。孩子的年纪段里有一大部分时段是学生时段。学生时段,就是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精力体格以便成人之后面对独立生存而不至于褦襶、依然要人来抚养和保护。在就学之前的时段,其实也应当归类于学生时段的范畴,仅差名份上不是罢了。
任何一个孩子,其对于美好和丑陋以及所见所闻之对于自己的全部人生的有益或者悖逆的甄别才能,也都是随着年纪的增加而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的。而人的广泛本性就是对于新鲜事物的由衷的好奇,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学习、效仿、尝试这样或那样,孩子尤甚。孩子自打呱呱坠地始到进学堂乃至婚配终,这期间所见所闻的新鲜事物,大部分都是父母或有意或无意而给予听觉、视觉和感到的。这也就证实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的成立和重要。不论是高级的、低级的、罪恶的、美好的、仁慈的、卑鄙的、奸诈的、贤惠的、仁慈的、歹毒的、君子的、小人的,就算是地痞流氓无赖下三滥,只若是家长,都如此,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可疏忽的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不论什么样的家长、什么类型的家长、什么品德的家长,却是没有一个不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的人生路美好而平坦、正直而富有、幸福而美满、尊贵而令人爱慕,而且即使是强盗,亦是望子成龙,而绝对不望子成贼。因此孩子只要是到了学生时代,常挂在家长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什么的。甚至就算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家长也是如此。惋惜真正好好学习的孩子又总仿佛是上苍安排了似的,只是那么几个,或者少数几个。
一般孩子都是,天天让好好学的总是难学好,而不让学的却是一学就控制,看了就会;只有到了自己做上家长的时候,才幡然觉悟当初自己的孩童时代有多么的无知和可笑,然而只能无奈,当时只道是寻常。
没有哪个家长传授学生时代的孩子妨碍学习的技巧,但是凡是学习成绩的差的学生则一般都是上网游戏、偷菜高手、下网斗地主也不含混。而且是只若养成了这些不学无术的习惯,就算是大人将刀架在脖子上,可也是今生与学业有成而无缘对面不相逢了。
学习对于学生之而言,最是乏味、枯燥、愁闷、困惑。凡是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的学生,对此都深有感想、争相共鸣,甚至有的还要拍案叫绝。因此大人一直挂在嘴边上的话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大都听不进去,即便意外听进去了,也是如鱼饮水,自嘴里喝了进去,又全部从两腮一倾而出,一点记忆和印象都难留。
话说三遍淡如水。再有道理再有用的话语,而孩子听了往往是既没道理又没用。原因是孩子的懂得才能尚且未成气象,懵懂的神智基本不知道大人在说什么和期望什么。待到孩子的懂得才能加强了,少多懂得大人所说的话的含意了,而事实上又早已听腻了,反感了,心理上的抵触情感的排挤性又压倒一切了。
而大人们睁开眼来一天,当然不只是在孩子面前说那一句话: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还要做好多事、说好多话,缘于观点不同、立场分歧,偶尔夫妻还说不准就会开兵见仗,首先是相互骂阵。夫妻间的骂阵一般都无外乎国骂的范畴,这可绝对不是教导孩子的言辞,但是孩子却是听了就能控制,活学活用,吹糠见米,出门与别的同学产生看法分歧、继而冲突时,就用上了。这是影响效应。影响效应比直接的教导的后果可要明显和到位得多!
孟子小的时候同样是个傻蛋,见到了屠宰牛的就帮助人家屠夫拽牛尾巴。因为在出门去就学的路上,就有一家宰牛的。凡是孩子,一般对薅牛尾巴由衷的感兴趣,对自身的将来是从来就不会去考虑的。好在孟子的母亲及时发明了,于是就呈现了世间的教子有方的古训典范:孟母三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