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士人尤其相信命运,认为一个人的功名是前生就已决定了的,“科举得失,迟早高下,莫不由命。”清人李调元在《淡墨录》中记载,“乙未状元史大成,初生,其父梦素好老衲名大成入室,遂名。顺治十二年,会试中式,殿试本拟第三,上阅卷,特拔一甲第一名……”既然是老衲托生,史大成一生下来便有中状元的命相,这在清人看来是很正常的。算命自然也就成为士子赴考前的必经之程序,算命先生和士子从来没有这样密切地来往过,这恐怕是清代特有的现象。
清代士子尤其相信风水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科场上的成败,在他们看来选一个风水宝地比寒窗苦读更重要。清代有很多为了选一个风水好的葬地而久丧不葬的例子。“康熙时刑部尚书徐乾学指出,虽有法律禁止久丧不葬,可是世人往往犯之。乾隆时,江西按察使欧阳永琦奏请定出葬期,如超过守灵27个月不葬,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可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有效地刹住这股歪风。
感应之说,也相当普遍。如李调元《淡墨录》记载:“徐元文赴试金陵,船家一哑子忽迎曰:‘状元来矣!’后果然。”又“广州粱兆榜,某族某素奉佛,妻有妊,梦观音大士谓曰:‘汝生子可名兆榜,将来是三甲二十八名进士。’待醒,果生一男,夫妇甚喜,以兆榜名之,后果得三甲二十八名进士。”虽然听起来荒诞离奇,但是清代科举迷信之风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还有因果报应的说法,积德行善之人,可以高第,而作恶多端的则会久困科场。不管是命运、风水、感应抑或因果报应,都只不过是士子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解脱。同时,种种迷信之说也曲折地反映了清代科场的不公,也是士人的一种无声的呐喊。清代科举制下的迷信之风,只能说明科举制已经被严重玷污,几乎走上了绝路,也预示着它的灭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