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从积极意义上看可以起到‘以评促保’的作用,不‘申遗’可能就没人保护了。”王炎松认为,“申遗”的过程,不仅是一次对历史文化的宣传,也能让更多人对历史文化产生敬畏,这种敬畏感很重要。
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名胜古迹?调查中,77.4%的人表示,无论是否被评为遗产,地方政府都应对管辖下的名胜古迹一视同仁;56.5%的人建议将名胜古迹保护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34.3%的人认为应对文物保护增加财政补贴。
郭世佑指出,在“申遗”与重大文物保护等问题上,我们应统筹规划,以服务带动引导,而不应该将“申遗”的事推给市场与地方。“中央政府应在文化、教育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有所作为,而不是让一些单位到了年底突击花钱。”
暑假期间,王炎松带学生走访了一些古村落,让学生熟悉古建筑文化,接近村落的真实氛围。但却有少部分学生觉得古村落没网络、没超市,不太适应,还有的学生一心想着回去上新东方,考托福、GRE,显得很急躁。“如果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欣赏历史文化、重视名胜古迹的价值,又如何做到真正保护它们呢?”王炎松认为,目前我国人民对遗产保护的意识不够,所以从积极意义上讲,有一定资金投入,当然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同时会起到提高人们保护意识的作用。
不久前,武汉大学俄语专业学生徐广淼,前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旅行。她惊讶地发现,莫斯科街头的雕塑特别多,它们虽然没有被加上防护栏,但也没看到有任何刻字和图画的痕迹。“据我了解,俄罗斯政府对‘申遗’似乎并不热衷,但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文物保护工作不遗余力。可见,提高全社会对历史、自然文化遗迹的重视度,比‘申遗’本身更有价值。”(本报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汪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