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曾在1998年出版过《海尔中国造》,是大陆最早写企业史的作家之一。他有关海尔的书销售高达20万册,并被海尔选为新进员工的企业教科书。他说,能够创作出内容翔实的企业传记,必须和传主有深入的交流。而现在市面上大多数谈成功的书,都是杜撰或抄袭,最终会带来劣币驱除良币的恶果。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我们不要“google”作家,一个公司史的写作者应该是能够接触到该公司的内部档案,并且曾经长期跟踪报道过该公司的记者或研究人员。
《马云十年》目前的销量在3万册左右,作者张刚说,该书现已卖到国外。作为《环球企业家》的记者,他“先后密切接触阿里巴巴四到五年”,“该书内容上除借鉴一些背景知识外,80%都是原创”。他根据自己对马云的认识撰写成书,尽管有些书中内容并不被传主赞许,但“要保持独立、客观的写作”。
你抄我,我抄你
商业成功人士的名字,就是摇钱树。出版界内部的人士说法,“有些人气极高的名人,只要挂上他名字的书都好卖。很多关于自己的书,传主根本不知道,当书名铺天盖地而来时,传主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挨个追究。”
于是,各类有关商业领袖的成功经验谈的书籍有愈演愈烈之势,翔实之作毕竟少有。就记者调查来看,只需将此类书籍粗略一翻,便可知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相互抄袭的内容。甚至很多图书连名字都雷同。
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左手马云右手唐骏》,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过《左手唐骏右手马云》,还有新世界出版社的《规划人生:唐骏向左·李开复向右》。
其中,出版于2009年的《左手马云右手唐骏》在小标题为“雅巴联姻:打造阿里网络帝国”章节中的内容,与发表于2005年《互联网周刊》的文章《雅巴联姻马云面挑战 是否回购阿里巴巴成悬念》一文,有100多字雷同。其雷同内容为:“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换得新阿里巴巴40%的股权,这就是说,保守估计新阿里巴巴的公司价值至少达到了28亿美元。这已经超过了盛大的市值,而且也接近于上市后被放大的百度的市值。除此之外,在并入雅虎中国的全部资产之后,新阿里巴巴在业务层面也已经升级为中国互联网的大佬级公司。”
而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成杰撰写的《史玉柱传奇》(出版于2008年11月),在其小标题为“《哥德巴赫猜想》下的数学梦”章节中,其约300多字段落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巨人不死密码》(2007年8月)中小标题“第一个破灭的数学梦”章节之下文字完全雷同。
还有更多书籍的雷同之处,记者暂不一一列举。在这个行业里,出书的潜规则并不难看到。胡泳说,在《张瑞敏如是说》出版后,跟风而来的“如是说”出了一大堆。
其中,记者看到,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如是说”,有《李彦宏如是说》《牛根生如是说》《马云如是说》等多达十几种。按照胡泳的观点,“如果你写‘某某如是说’,至少,你要采访到本人,有跟他面对面的交谈,才可以叫如是说”。而这些书里,都看不到和写作对象面谈的迹象。其中,在同为该社出版的《王石如是说》(2009年出版)里,有280字的段落与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出版、雷万里所著的《策划》(2004年出版)的其中段落内容雷同。
该书责编陈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这套书卖了三十万册”,但如果追问出版写作细节,则变得甚为谨慎,顾左右而言他。
书中同样含有雷同内容的《左手马云右手唐骏》,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社长郝先生对本报坦率地说,因为同类品种太多、太滥,导致出版的这类书都卖亏了,最多也没卖超过一万册的。他说,这类书一般都是出版社自己找作者,一本书完成时间为2-3个月。但不能抄袭,否则要退回去重写。“这个很好查,编辑会把其中段落放到网上一搜就能知道他是不是纯抄的。但是各种资料整理到一起,再改写一下是可以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