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骝对本报说,他们所出的一系列“如是说”,书稿都经过传主审定认可。但阿里巴巴集团公关负责人陶然称,至少不记得有这个出版社的书来找过他所在部门审定内容。
因为写作马云之书的盛况,使他每年会接到无数写作者的授权和审稿要求,有的书事先都不知道就那样冒出来了,在不违背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碍于情面,多会应许。“但发生多了其实心里会有些不舒服,比如我每次到机场看到那些书就觉得碍眼。”
看来看去,会看出门道:原来各种有关马云和阿里巴巴的书稿,相互照搬抄袭大有人在,大多数内容也并无新意,好多都是根据该企业发布的新闻消息改编。“而那些新闻消息,其实都是从我们这发布出去的。”陶然的职责是,对其中所写企业主要事实部分进行分辨,“内容雷同的东西,我不能也没精力完全分辨和修改,这该是出版社分内的事情”。
据出版界人士介绍,这类商业人物传记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传,由传主本人所写,或由传主本人提供所有资料,另一人执笔,两人合著。比如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不同》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其他人所著,他不用通过传主的授权,但要对其书写内容的真实度负责。其次,如果书的封面使用传主的肖像,必须同时对其著作权和肖像权负责。
在市面上,这类商业领袖传记存在的类型多数为后者,数量几乎占到90%。这类书内容质量粗糙的情况较多。
有业内人士详细透露了操作过程:汗牛充栋的成功学书籍,如何煽动人们的热情呢?答案是:复制加粘贴。
中信出版社常出版商业领袖传记,其主编闫向东告诉本报,对于这类书籍,市场上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工作室,雇有一些专业写手,比如在校大学生等。有时一个月就能整出十几本稿子。这些写手并无署名权,有时署工作室负责人的名字,有时直接用个化名。他们操作书稿的方式,内容上基本都是利用网上的各种文章,摘抄,然后整合在一起。这些写手并无版税可拿,大多一次性买断,支付几千块稿酬即可。
“这些跟风而动的书,并不会一无是处:它有一定的信息意义,故事大多可读。在二线城市、农村地区,很多进城务工人员、识别能力不是非常强的人是主要的消费群体。”
“在卖得好的情况下,有3万-5万册的销售是非常有可能的,而成本极低,其利润就很可观。”
他还介绍,如果按照正规操守出版这些图书,成本显然要高多了,“一般支付给作者的版税都在10%,如果是国外引进的例如有关巴菲特、杰克·韦尔奇的图书,还有翻译和编辑的成本”。
磨铁出版社出版商沈浩波的意见是,作为读者,他非常讨厌所谓的成功学的书,但市场的自律和完善需要一段时间,只需要给市场更多的自由,它自然会淘汰那些不良产品。
叶建华不太相信记者讲述的“成功圣经”出炉记,直到两本书中内容一样的段落出现在他眼前。他从惊讶变得有些不知所措了,离开时,把原本要买的书轻轻放回了书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