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显示,尽管44.8%的人遇到重大问题仍愿听专家观点,但仅6.5%的人信任专家权威且值得信任
实习生 方莉 本报记者 黄冲
近年来,部分专家的雷人言行,经媒体曝光放大后,经常受到众多网友议论,不少人更是戏称这些专家为“砖家”。在我们社会底本备受尊重的“专家”一词,遭遇了鱼龙混杂甚至泥沙俱下的奇妙变更。
不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549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却显示,仍有44.8%的人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愿意听专家的观点;也有32.8%的人表现“不愿意”;22.3%的人未表态。
这不禁让人怀疑:猜忌专家、又离不开专家的我们,到底怎么了?
“不要迷信专家,那只是个传说”
“80后”小柴在自己的“魔鬼词典”里,对专家进行了这样一番阐释:“所谓专家,不是专门呆在家,就是专门跑来跑去参加这个那个研究会的人。所以,不要迷信专家,那只是个传说。”
调侃归调侃,面对这一群体,他依然抵触:“当遇到不断定的问题时,我还是会想到专家,渴望他们能替自己拿个主意。”
本次调查显示,39.5%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感到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断定分辨;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基本不值得信任,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任”。
去年产生在广东番禺的垃圾焚烧事件,让华南理工大学研一学生刘杰至今记忆深入。当时有几名专家说,垃圾焚烧无害,国外都这样做。可实际情况是,2000年后国外就基础废除了垃圾焚烧发电。据报道,出来说话的几名“专家”中,有个是发明垃圾焚烧工艺专利的人,还有一个是做垃圾炉生意的美国公司中国区副总裁。这些“专家”均来自利益团体。刘杰感叹:“这些人都不替大众,说话,怎么能叫专家?”
“专家”为何变成“砖家”?调查中,79.6%的人感到是因为“部分专家缺乏社会义务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批‘伪专家’充满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同时,有28.5%的人认为媒体难辞其咎,“媒体争相报道专家‘雷人雷语’,放大负面印象”。
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天根教授表现,现在不少专家在媒体上对时政、社会各范畴的问题发表观点,是一种进步。但如果专家言论和社会现实不符,或离大众等待有必定距离,往往会引起大众的质疑,甚至鞭挞。
调查显示,23.6%的人认为,是人们对专家的期望值太高,以致扫兴过大。12.8%的人干脆说,“时代不同了,现在是消解权威的时代。”
“专家”这个概念已被滥用
本次调查中,68.5%的人认为专家应“秉持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立场,为社会大众,代言”;57.5%的认为专家要“超出自身职业或阶层局限,站在国家和国民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
61.7%的人感到,专家应“施展专业水准,为大众,供给帮助和参考”;54.5%的人指出,专家应“敢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43.4%的感到专家“说话有理有据,别信口开河”。
在“90后”大学生胡正刚看来,专家应当反应民意、心系大众疾苦,不能成为一部分人的代言人。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黄睿则表现,专家应起到领导舆论、启蒙大众,、监督政府的作用,“独立的、有义务感的专家才值得信任。”
调查中,一名受访者留言,建议以这次调查为契机,建立专家言论追究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程小续认为,国家和社会也需要专家,但如今社会上重地位、重资格、轻素质、轻道德的风气,让很多专家变为“砖家”,丧失了公信力。“在对某某冠以‘专家’头衔时要慎重些。起码,道德是一个最基础的评定标准吧。”
中国国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潘力认为,“专家”这个概念已被滥用。真正的专家应当是在某个专业范畴有着高深的成就并获得公认地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专家应站在公平的立场上,为大众供给有公信力的看法。“社会运动家不是专家,媒体上的特约评论员,也不是专家。他们都是发表自己的见解,大众只能拿他们的看法做参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