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绝对是个独裁皇帝,但并不昏庸,且算得一个明君。在独裁体制下,独裁害处很多,但一个明君独裁却未尝不是件好事。雍正就是用一种极端独裁的方法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代,贪污几乎灭绝,官场高低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成为历史上一大怪状之一。
雍正知道,要真正实现独裁,权利便要完整集中在自己一人之手。雍正是个极其自负的人,自负得可以把天下权利完整握在手中,把天下人也完整握在手中。
雍正的杀手锏是密折制度。所谓密折,就是皇帝与臣僚之间的私人机密通信,由一种专用的特制皮匣传递。皮匣的钥匙备有两份,一把交给奏折人,一把由皇帝亲自控制,任何人都不得开启,也不敢开启,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密折制度的建立,使得皇帝直接与下臣对话,不但所有下情均可上达,且具有保密性。
密折政治比特务政治无疑要高超许多。特务是明代政治的一大手段。明代的特务机关就是令臣民谈之色变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组成的“厂卫”。这种特务政治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建立,但这种政治却不得人心,甚至还留下祸患。本来皇帝设立特务的目标是因为信不过下面的官员,可是特务就可靠吗?当然一样不可靠。成果,官员因失去信任而心怀怨恨,特务则因权势过重而胡作非为,明王朝的江山大抵因此而断送的。
密折政治虽然也含有不放心手下官员的意思在内,却表现为对官员的高度信任。只有皇上信得过的人,才给予密奏权。雍正一朝,有密奏权的人尽管大大超过康熙一朝(大约十倍),副省级以上官员都可专折密奏,但仍然是一种特权。有了这条“直通热线”,有什么说什么,想告谁就告谁,顶头上司管不了,还不怕泄密。于是乎人人积极踊跃奏写密折,心甘甘心肠充当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呢?既省下一笔供养特务的开支,又大得人心,还能防止特权的滥用。因为大小臣僚除了上折言事外并无其他权利,也无特定组织,不会像明代的厂卫一样变成帝国尾大不掉的毒瘤。而皇帝的耳目反倒变得更多、更广,控制的信息也更全面更可靠。皇帝的耳目遍满全国,无处不在,构成了一张无所不包又极其灵通的情报网络。这些耳目互相监控,又各不知情,只有皇帝一人居高临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于是皇帝便成了帝国的神经中枢,成了全国惟一的全知全能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元首”——帝国意志所在。
中国事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一统国家,如何治理是个大问题。明清以前历代王朝(秦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独裁体制后)的做法,是通过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治国。但这种统治措施太过幻想化了,雍正总结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认为德治或礼治并不可靠,特务政治弊病也甚多,唯一的措施就是履行“人治”,更确实地说是“帝治”,即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充当这种统治的“主体”。
雍正成功地成为政治的“主体”后,他便可以给他的帝国动手术了,他动的最大最为震惊世人的一个手术就是“反腐”。
雍正的前任皇帝康熙亲手发明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缺乏、国库空虚。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清王朝外面看富强无比,内里其实是空空如也。这些亏空不是上司勒索,就是处所自身渔利造成的,而户部的银子,则被那些权贵们用各种理由“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想不空吗?
雍正明白,腐败的基本在于制度,制度不改则腐败不绝。不过,首先还是得从清算亏空做起。
康熙逝世一个月后,雍正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他信心十足。因为他洞悉下情,这正是密折政治的利益。各级官员有什么鬼心眼、小动作,官场上又有哪些流习和积弊,他都一清二楚。自古以来下级对上级,处所对中央,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清查亏空牵扯到那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当然更难实行了。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雍正的对策是:先研究官员们的对策,再出台自己的政策。这一下,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中国反腐不妨学学雍正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