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明白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周恩来的这种志向则是民国众多学子、众多大师共同的志向。我们今天的学生为什么读书呢?你去问吧!这是原罪之三。
据说,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标题非常简略。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请求考生对个对子。可见,人家大师尊重个人特征,不要“通才”要人才。可是我们今天做得恰恰相反。这是原罪之四。
“独立之精力,自由之思想”是近代著名大学校长的精力风骨。到了现代的校长和老师身上还有一丁点影子吗?于是我们的教导,我们的社会只是要孩子们怎样做到按部就班,怎样点头哈腰,怎样奉承奉承。等等。没有个性的老师,当然没有个性的学生!这是原罪之五。
暂时说这五点:不说怕自己麻痹,说多了怕自己苦楚。我怕麻痹,苦痛也不是要我老虎承担。
2010年6月28日1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