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其实我心里非常明白,有没有旁白都会遭到非议,多少都一样,只要是《红楼梦》就离不开争议。好像大家习惯用这样的方法认识它。偏离它更糟糕。何况我不可能比曹雪芹高超。所以不如老诚实实,起码曹老爷子能够保护你。这本书是本奇书,从写出来到今天从未结束过争议,连署名权都充满神奇色彩。全世界哪有一本文学作品一半找不到,还能传播百年?科学如何发达,至今也说不清谁写的?后四十回署名:无名氏?这都是旷世奇谈。哪有一本文学作品成为政治家的座右铭?成为中国任何时代的社会写照?面对她必须具备虔诚之心,不能有杂念,我总感到曹老爷子在天上看着我们。在第一回中,他上来就已经把后人如何评价他和这本书的所有争议写得清明白楚。我感到我们都没有逃出他的预设,真的很可怕!他所说的道理极简略,但极概括,没有人和历史可以逃脱。世界就像他在九十一回借用黛玉之口所说:“原是有了我,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无数的烦恼生出来,可怕,颠倒,幻想,更有许多缠碍”。
质疑④
画面美中显“阴郁” 音乐棒中显“灵异” 作风有点像“鬼”片
有观众感到新版《红楼梦》画面虽美,但有一种“阴郁”感。而剧中大批的昆曲配乐也助长了这种阴郁之感,不少网友反应背景音乐有种活脱脱的“灵异感”。作风倒有点像“鬼”片。
李少红:我看了很多媒体很有偏见的报道。他们收集负面信息的习惯大多都出自于娱乐心态,因此故意制作自相抵触的话题。画面很唯美,但很“阴郁”;音乐很好听,但很“阴森”;旁白很有磁力,但很“啰嗦”;小演员很年轻,但很“稚嫩”;长辈很有派,但很“老”;忠诚原著,但很“图解”哈哈!他们还没等看到成果就把什么都游戏了。当今社会爱好应用这样的叛逆情势,反传统的表达,对照解构的方法娱乐所有,包含经典。或者阐明作风很强的作品就要有这样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认识过程?我们能够通过一部影视作品发明和尝试新的作风,表现手段,新的形态,让人们认识到古典文化的丰富表现力,影响着一代文学大师的昆曲,佐证了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况曹雪芹在书中写了大批的昆曲桥段,并且和人物命运紧密相连,甚至于把一些昆曲和传奇,经典台词直接编入故事,宝黛的爱情启蒙就来自《西厢记》、《牡丹亭》,宝玉的“赤条条来去无挂念”,黛玉的“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都是这些剧目中的唱词。还有元春省亲看的四出戏都是精心安排,充满命运的谶语。太虚幻镜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十二支的唱词,直接就是昆曲的曲牌。可以说《红楼梦》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我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尝试和普及。
另外,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不但写了美梦,也有噩梦,有天堂仙境,也有阴曹地府,也有阴司路。有警幻仙子,也有黑白无常和判官。有风月淫欲,也有纯美爱情。自然有光明也有黑暗。曹雪芹善恶分明。 本报记者 吴月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