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纯纯粹粹”的农民家庭来说,提早就业对于父母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一来可认为家里减轻累赘,二来可以让父母早日无忧,但是我心坎深处的那个愿望却始终在呐喊:我不甘心。
幻想把自己推向了高中的门槛,但同时又带来了诸多的困惑。每次回家,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心中不禁潸然泪下,因为“我的回报”对于他们的付出来说,太微不足道了,也太渺茫了。高一的下半学期,我不顾老师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地回家帮父母收割小麦,但令我惊讶的是:地里的小麦已经所剩无几了,我很纳闷,跑去邻居家问个毕竟,后来才明白:是他们怕气象突变把一年的收成全砸了,凌晨两点还在地里抢收庄稼,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身材,更何况,回我们家的路还要经过一条小河,漆黑的夜里,两个佝偻着身材的老人怎样艰巨的挪动着他们的脚步,我真的不敢去想象!日积月累的负重让我越来越负载不起,我不知道该怎样,又该如何去报答那份沉甸甸的爱。在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读者》又蓦地闯入了我的视野,就象久旱逢甘露的土地,我如饥似渴,因为我又一次想起了初中毕业时的那份迷茫,是它给我指引了方向,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此时的我,终于为自己找到了支柱和方向。其中的一篇文章《母亲》让我深入领会到他们的良苦居心和磨难,只是不盼望他们的孩子再象他们一样终日劳苦!
转眼间,高中毕业,我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我所幻想的大学,但是我懂得:事在人为!然而,面对现实我又一次被“摧残”了:六千多元的学杂费,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实在是一笔天文数字!那时的我只有一个信心要放弃,我不想因为我而让全家负债累累。但是父母保持让我上学的愿望给了我莫大的力量,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心坎的盼望。父母放下五六十年的“面子”,东奔西跑,终于才凑齐了那些学费。在临出发的那一天,我哭了,泪如决堤,那一刻,所有的心痛和言语都包涵在那无声无息的眼泪中了!
在当今大学校园里那个所谓自由的国家,我没有放任自流,因为我深知我心坎深处有两个夙愿没有完成:一个是父母的,另一个是我的。当我在生活中遇到了艰苦,要打退堂鼓时,是《读者》在一旁鼓励我要保持,不要气馁;当我获得成功沾沾自喜时,又是《读者》劝告我不要骄傲,不要得意忘形;当我迷茫时,又是《读者》启发我的心灵,给我信心!
毕业分配的那段时间,一个宿舍的舍友十有八九都找到了工作,只有我还在“沉默”着。一位密切的舍友说:你怎么不跟父母说一下,让他们跑一跑,花点钱什么的。我没有吱声,因为这些我的父母他们都做不到,更何况,他们为我上学已经操劳了大半生,我又怎么忍心看着他们躬着腰再求别人,我做不到!这时的我,已经从《读者》中体味到该如何自食其力,如何寻找人生的坐标!
荣幸的是,三年前,我来到了省医这个大家庭里。虽然在这里我远离故乡父母和亲人,是个城市的边沿人,但是我从来不懊悔。《读者》中有这样一句话: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和付出,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当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在这里,当我遇到艰苦时,有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关心、帮助;当我孤单无助想家时,又是他们给了我家一样的温暖。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那么我又拿什么来奉献给我的父母呢?曾经的我幼稚地认为:自己独立了,能够挣钱了就可以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其实事实远非如此。父母的那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是我永远都无法报答的,那种深度也只有作儿女的才干够读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