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必须坚定一个信心,那就是报刊是需要好文章的,它们也需要好文章来立门户、撑门面,它们也需要用好文章来博得读者的尊重和好评。所以当我们的稿件没被采用时,我们不要抱怨编辑没眼光,这阐明我们的文章还不好,或者说还不够好。当然,不排挤其中会有人情因素,毕竟熟人好办事嘛,但前提是你的文章得达到必定水准。在刚达到这个水准时,你的文章可采用,也可不采用,这时人情的作用才会显示出来。可如果你的文章明显高于这个水准,那么便无需人情了,程度在那放呢。与其在人情高低工夫,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进步自己的写作程度。另外,如果我们程度有限,即便刊登出来,对报刊对自己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读者看了之后会说:这种文章也能发表,编辑真是瞎了眼了!如果这样的话,真还不如不采用为好。
其次,得有的放矢,不要盲目投稿。投之前要搞明白,你筹备投给哪些报刊,这些报刊关注的是哪些内容,讲究的是哪种作风,最好是多看看这些报刊,做到心中有数。把自己的文章投到不合适它的处所,投一百年也难发表,同时也是在浪费自己和编辑的时间。我不是说我们都要抹杀自己的个性和写作风格去逢迎报刊,因为你完整有权利去选择合适自己作风的报刊。每种作风都有市场,但要害在于你是否在这种作风上达到了某种境界。何况,一个人的作风并非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一个人的认识和处境产生变更,甚至是很大的变更。
再次,要讲究方法,尤其是杂文。我最常写的就是这种文体,用以发表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如果是为了发泄情感、论述观点,在自己的生活圈子或网上传传,怎样写都可以,但如果要被报刊采用,则就应当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比如说,我接触过的领导不在少数,但少有不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溜须拍马得来的,于是我在一篇文中便写道:领导者,有权有势有关系者居之,擅长钻计者居之。可这样确定是不会被采用的,要让采用,这种事不是不可以说,但应强调是“少数领导”、“部分领导”,最多是“许多领导”,千万不能说“多数领导”、“绝大部分领导”,像我写的那样就更不行了。再比如说,因为看到领导的丑陋无耻,我又进而发明领导的产生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合理,于是又在文中写道:(这种制度)是社会一切罪恶的总根源,要想社会进步,必须清算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这样写也是上不了报的,要上报的话就应当这样写:“这种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处所,有待进一步地完善”。我曾写过《捣屎棍记》、《蚌》等文章,文中借用捣屎棍、蚌来隐含、波折地表达对现在社会的不满和批评,成果这些文章都发表了。而像上边说的那些文章,我个人认为,无论从情感思想还是气势文才,都要胜于《捣屎棍记》、《蚌》,成果却都石沉大海,再无音信。为什么呢?便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社会包含各种媒体都容许你说实话,但不容许说得那么明显直露。说得太直露了,编辑也不敢用。我这里没有鼓励大家伪心之意,只是说要想上报,说的话必须得让编辑和一些人能够接收。要么你不要写这方面的内容,要么说得隐含些、婉转些,畅所欲言,口无遮拦,确定是不行的。
再次,便是多读书,至少要读两种书。一种是文学史、文学理论、名篇名作这类书籍(不妨先把它们称之为经典)。这些经典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文学上,都能给我们极大的领导和帮助,让我们受益匪浅,可以说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贵财富。只有读了这些经典,你的文章才会渐以厚重深入,否则,你的文章只能在文学的水面漂来游云,终难有所建树。但这些经典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存在必定的距离,所以我们还得读另一种书,那便是报刊杂志,这上面的文章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就近了,我们也不难发明,凡是其中写得好的文章,其作者必定受过经典的熏陶。这些好文章一头连着经典,是经典的延伸和践行,一头又连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提升和感悟。它们把经典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正是我们写作和投稿的典范。当我们的投稿没被采用的时候,我们应当扪心自问:这两种书我们到底读了多少?又领悟了多少?如果我们还为投稿没被采用而困惑的话,那就把它们打开看看吧,这就是通往成功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