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满意度”指标进步市场化程度
“几乎所有电视台都得靠市场和广告生存,大家都不能不看收视率;但电视媒体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和宣传阵地,不能只看收视率。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综合性的节目评估系统。”刘燕南说。
据懂得,在不少国家,包含一些商业体制下的电视台,一些节目即使收视率不高,也要保存下来,尤其是一些人文科教类的节目,不仅有必定的资金支撑,并且保证必定的播出量。刘燕南建议,我国电视行业也应对不同频道和不同节目采用不同的策略,电视台在采用节目综合性评估系统的同时,应当注意差别看待不同节目。
事实上,从上世纪末开端,我国电视业就开端调查观众对电视节目标满意度。1999年初,中央电视台开端委托央视调查咨询中心进行全国观众满意度调查,包含节目满意度和频道满意度两部分,目前已进行了11次。此后,其他电视台陆续跟进。但是10年来,这个指标一直没能市场化,与备受追捧的收视率截然不同,满意度数据几乎无人购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视台持续开展这项调查的热情。
刘燕南表现,满意度指标要想成为一项行业公认与服从的指标,除了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客观的运作机制外,还需要在电视机构、观众、广告商三者之间找到契合点。“事实上,满意度指标能够反应不同观众的评价和爱好,对广告商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应深入发掘这一指标的价值,施展其功效,引起更多的关注。”
【结语】
“收视率造假追踪”报道,到今日告一段落。从揭秘网络推手到关注相亲节目乱象,再到收视率造假调查,我们的报道,受到宽大读者的关注,来信来电踊跃,供给了不少线索,发表了不少见解,在此,表现感谢。
我们感到欣慰,更受到鼓励——如一些读者所言,这些报道,对“谁在左右大众,的眼球”,对当前低俗文化风行的幕后情况,给大众,供给了更全面懂得、观察与思考的窗口;通过这些报道,对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弘扬、媒体如何肩负社会义务、公共权利如何保卫、道德底线如何坚守等,有了理性的思考。
在一个市场经济时代,一个提倡多元价值观的时代,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一个“眼球关注”的时代,如何在市场化运作中坚守公共文化平台的社会义务,如何在多元价值的包容中让主流文化凸显,如何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能够为宽大群众所爱好,这,当然不是通过一篇文章、一组报道、一次呼吁就可达到。
作为主流媒体的一员,作为大众,成员的一部分,我们,愿和宽大读者、宽大同行,一起努力。记者 刘阳 曹玲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