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修缮,城墙的面貌得到了恢复,城墙的周边环境得到了改良。不但将城墙修缮好,还将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违章建筑迁走,同步疏通了护城河,修砌了泊岸,建成了环城公园,显示出城墙的雄姿,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城市建设专家的好评,2004年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典范奖”。
保护方法,已走入误区
从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打算》,按照明城墙保护的计划,对明城墙应当修旧如旧,已是残垣断壁的处所仍保存那份历史的沧桑,对于城墙遗迹和遗址,用绿化带或遗址公园把老城墙的走向标出,以示后人。如今,政府在明城墙上砸下的巨资已远远超过当初预计的17亿元,但是,我们又滑向了另一个误区。如果说拆城墙是认知的误区的话,那么,造假城墙则是因为无知而走向另一个误区。从2005年开端,南京发明,我们的身边突然多了几座“新”城墙,让人摸不着头脑。
耗资1600万,位于南京白下区月牙湖西侧的标营门,自去年建成以来饱受附近居民质疑。“看了总感到很别扭。”家住后标营小区的李老先生在这一带住了多年,他说,这里的城墙历史上是没有城门的,是1996年为开通后标营路,建月牙湖大桥才把城墙破出一个口子的。标营门施工期间,他亲眼看到,这个城门的主体结构是钢筋主体搭建,混杂砂浆浇筑,最后在外面贴上中间穿孔的仿古城墙砖。
“花那么多钱,造一座假的古城门,值得吗?这种城墙维修方法与当年在栖霞山千佛岩的佛像上刷水泥的保护方法有什么差别?再看看门头上的三个字,用的居然是简化字,总不能把简化字推前600年吧?”李老无不忧心肠指出,查阅材料不难发明,明代城门最多时有31座,内城13座,外城18座。明代内城的13座城门如今只有聚宝、石城、神策、清凉4门保存至今。武定门、汉中门、中央门为民国时新开,解放门、集庆门为解放后新开,而且在南京城门的历史上基本就没有标营门的记录,莫非因为现在的标营路,所以才有了现代版的标营门吗?如果用这种混凝土城墙去“申遗”岂不是让老外看笑话?
南京城垣研究专家杨国庆统计发明,短短5年南京复建和新建了8 座城门(仪凤门、华严岗门、中华东门、中华西门、武定门、长干门、雨花门、标营门)“很多城门的新建工程没有考虑到文物的原真性和与周边环境的和谐,例如复建的仪凤门,我是很不满意的。”一位资深的明城墙专家举例说,中国传统的城门都是拱形建筑,弧形高度的半径要大于弧形宽度的二分之一,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拱桥、城门洞无一不是这样。但仪凤门设计计划之初居然是方形的,后来因此担心会塌陷,才改成现在的弧形。即使经过返工,但拱形还是太平了,不用仪器测量,仅目测就可以看出弧形高度半径远小于宽度。此外,仪凤门还呈现了一种花边装饰——勒腰,这种装饰在国外比较常见,但在南京城墙从未有过。
让南京文物部门感到无奈的是,标营门、仪凤门、武定门建设初期,他们都曾根据《南京明城墙保护条例》向其下发停工通知书,可停工通知“喝”不住建设,一座座新的“古城墙”还是建起来了。
对此,南京市建设部门的说明是,新建和复建城门基础都是“合理利用”了城墙的坍塌、豁口处,有利于将城墙形成一个整体,最大程度施展其品牌和旅游价值。
“ 很多早年拆毁的城墙,近年来又纷纷地重新修筑,背离了保护原则,是弄巧成拙。”南京文史专家薛冰指出,对明城墙的全面保护修缮,应当“修旧如旧、不转变文物原状”,已是断臂的“维纳斯”,绝不断臂再造。如果只看中其经济利益,保护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搞旅游赚钱,这样的保护是功利的,严重损坏了其文物价值。
利用不足,因“婆婆”太多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计划曾刻画出这样的美景:如果在高空中俯瞰,残存的古城墙就是一颗颗宝石,那延绵其中的块块绿地恰连缀起一条绿色的城市项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