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首南京童谣,说的就是围绕南京的明城墙。如今的南京人见过明城墙“昔日”面貌的已不多了,古城墙文化留给我们的骄傲感亦如人的岁月般“老”去。如果将南京明城墙比作一本书,这本书现在已缺页少章,那些丧失的“情节”我们只有在残缺的书页里或史料中做“哥德巴赫料想”了。
从画家的眼里看,城墙的最简捷刻画应当是线条,一根长长的线圈起了一座城市。但岁岁年年人祸和天灾让南京这个城市的“线圈”成了一个个“线段”。当我们把这些线段做意念上的连缀时,我们才发明我们的城墙已被损坏了很多,丧失了很多。但就是这样,南京的明城墙已然是国内保存最好的古城墙,虽残破剥落、千疮百孔,却毕竟还是奇迹般地留下一个大体:一座我国保存最长、最大的古代城池,一份字字珠玑的城墙 “孤本”,让我们百读不厌,是为国宝。
但是,我们曾经有眼不识“国宝”,我们曾将拆除“国宝”当作政绩,今天当我们意识到只有保存历史记忆,才是社会及大众认可的政绩的时候,那断断续续的城垣还能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吗?
世界之最,仍刚强矗立
当我们的前人为着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生聚养息地区的边沿,堆起第一抔黄土,耸起第一道高墙的时候,有意无意中他们就落下了华夏人类社会文明过程极其重要的一笔,那就是自此勾画凸现出人类社会结构的两大范畴——城市和乡村的轮廓以及分野。城墙之内是城市,城墙之外是乡村。以当年南京明城墙所括的城市看,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因此明城墙当然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长的一座古代城垣。
城走国,墙走方。中国历代城墙都呈“国”字状,方方正正。这个传统却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儿走成了“自由化”。有道是“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京明城墙的总体布局一举抛弃了方正规矩的古代都城型制,而勇敢地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河湖为城河,融山水城林为“墙”所用,成为一座极具创新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墙精品。
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朱元璋曾下令5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总数约为3.5亿块。
不过,再坚固的城墙也经不起人为的损坏,数百年的沧桑,南京城的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损坏殆尽,惟有剩下内城墙30余公里。尽管千疮百孔,大体依然矗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下,城市执掌者没有认识到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一度将明城墙当做捆住手脚的障碍,拆城墙曾成为一项全民运动。据明城垣史博物馆专家杨国庆介绍,南京明城墙在上世纪50年代经历了一场劫难。1956年,大范围拆除城墙的举动陡然掀起。据不完整统计,这次拆城导致约1/3的城墙被拆除、近8000万块城砖散失。
“我上小学那会,劳动课上的‘作业’就是敲城砖。同学们拿着小锤子,把从外边运到学校的明城砖敲成一块块碎片。”谈及半个世纪前的那次“拆城运动”,65岁的老南京人张忠仍记忆犹新。如今,在南京市的老居民家中,都或多或少地收着几块城砖,不是为了收藏,是在橱柜底下垫脚和灶台边上充磨刀石,充分施展着“余热”。
在经济发展起来后,我们才苦楚的发明,被毁掉的不仅是城墙,还有无可代替的历史文化。1988年,南京明城墙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城墙保护开端得到器重,一系列保护计划接踵而至:1992 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计划》正式发布;1996年,江苏省人大颁布《南京城墙保护管理措施》;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计划》中,更是明白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记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