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巨大领袖毛主席对于唐初一代英主李世民立储事件的评价。我们也的确承认,李世民在立储这件事上确实呈现了很大的失误,也造成了很严重的成果,不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于国家。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一下,立李治为储君在当时形势下也是一个权宜之计,是一个必定的选择!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就是从李治和李恪的身份地位入手,从这方面比较看来,俩位应当是旗鼓相当的。李治,他是由正宫皇后(长孙皇后)所生,属于嫡出。在那个时代而言,消除一切个人因素,李治应当是继承皇位的最合适和最名正言顺的人选。当然,李恪,他的身份地位也不低,“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他的母亲是隋朝的公主,应当说,他就是皇室血脉的一个精良联合,是隋唐俩朝完成顺利承接的一个很好的环扣,能更好的拉拢人心,是社稷更加巩固。所以,从这点可以看出,就双方出生地位而言,俩位皇子是旗鼓相当,不相高低的。
第二点,李治与李恪的才干应当是相差很大的,这也是古往今来大家所公认的。李治为人脆弱,缺乏主意,少雄主才略,难当重任。当然李世民也很明白这一点,知子莫若父嘛,因而他不是很爱好李治。但是李恪就完整不同了,他善骑射,有文武才,可以说李世民是非常爱好的,认为李恪“英果类我”,并且也有意识的培养、教导,封他为远地藩王,让其历练成长。从这可以看出,李世民在心中早有决断,一心想废太子,立李恪。但又为什么迟迟没有决定呢?下面就要看第三点了。
第三点,李治有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忙,为他争位。长孙无忌在太宗一朝应当是有着极大的权威和极强的权利的,特别是贞观后期。以值晚年的李世民,在面对大权独揽的长孙无忌时,不能说一点顾及都没有的。同时,我们也都很明白,长孙皇后是历史上的一代贤后,不论是日常生活亦或是政治生活,她对于李世民都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因而,也许曾经夫妻间的这场恩惠也在无形之中帮助着李治,让李世民一直无法狠下心来废掉太子。
第四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因素。曾经的玄武门兵变对他的影响应当是非常大的,从他看起居注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他作为一位皇帝依旧是很在意历史以及后世对他的见解和评价。他害怕废太子的决定会导致长孙一党发动兵变,争取皇位。他害怕血腥的皇子争位事件再次上演,以致骨肉相残,自己会是罪魁祸首,再遭骂名。这也许是李世民在顾及江山社稷之余对自己身后事的一丝担虑吧,这是很有可能的,也是我们可以懂得的。再加上,晚年的太宗,随着年纪的增加,封建的传统观念也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也许他也渐渐认为,由嫡子继位是合乎祖宗家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更何况还有长孙无忌等人的辅佐,守住江山应当是可以的。但在意料之中要逝世的武媚娘却出乎意料的被救了……
因此,我个人认为,李治被立为储君是当时的一个必定选择。或许,唐朝在建国三十多年之后注定是要经历一场风雨飘摇的过程吧。由李恪继位,可能当时就会引起一场血腥争斗;而由李治继位,又因其无能导致了则天乱唐的呈现。因而,这或许不可以说是李世民的失策,而是唐历史上的一个必定要经历的劫难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位好汉的宿命……
假如李恪继位,假如李治是位贤明的帝王,假如武则天不进入宫廷,假如……再多的假如也只可能成为万千后世人的猜测了,历史不可轮回,它只被容许经历一次,就如同生命一样,而这一次也早已被深深地融入了十几亿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万古长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