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一篇不足600字的政论文。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幻灭的基本原因在于“赂秦”。六国都畏于秦国的威势而不断割地求和,以至于后来想对抗时都无力回击了。他主意用武力对抗强秦,同时,六国要团结,当权者要礼贤下士,拉拢能臣,使六国中的民族团结一心,一致对秦。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伍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盛起来;而底本富强的六国却因宗法权势的强盛,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防备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部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部队与契丹、西夏部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部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呈现了王安石的变法,但他的变法是不可能协调阶级抵触,反而将倡异议之人,他滥用职权,反对之人全部罢黜,流放外地,形成恶劣的党争,败坏了朝纲,国力日益衰落。北宋政府不得不履行兼并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抵触尖锐。政治上的独裁腐败,军事上的骄情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脆弱。
苏洵生逢宋真宗、仁宗两朝,当时北宋政权还没有到崩溃前夜,但由于北边契丹、西有西夏,强邻骚扰,国颠不宁,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率军侵宋,寇准力劝真宗新征,“澶渊之战”宋兵向射杀辽国大将萧挞览,北宋占了上风,但宋真宗从骨子里主和,只想从他的一代不要出什么大事,安于求稳,于当年的十二月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加至岁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庆历四年,西夏主李元昊向宋上书求和,北宋却反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多两,绢十五万多匹,茶三万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屈求和之气日盛。到了宋哲宗一朝,朋党之争越演越烈,宋哲宗搞了一个“元佑党碑”,把如苏辙等309位才人定为黑名单,黑名单上的人和他的后代永远不得为官,加速了国力的降落。《六国论》问世70年后,北宋灭亡。平心而论,最早预示北宋皇朝幻灭的是苏洵!鉴史喻今、知微见著,苏洵对历史的洞察到了无以复加、毫发无爽的地步。
透过《六国论》的本质,是对北宋当权者的棒喝,不但是救国的篇章,还可当作醒世警钟!其良苦居心不能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要封臣礼才、团结刚强,否则日削月割,国力削弱;统治阶级不注意国内抵触协调,必定自趋灭亡。
相关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美文欣赏 > 读《六国论》透出苏洵良苦居心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