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难得,可谓一生所求难获。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开篇就感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这是讲文学上的知音。其实换一句话说,生活中的知音、知已又何偿不是如此呢?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见到一对对新人踏入红地毯之时,无不为他们的般配与默契打动而留下“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的话语,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也发明婚礼上的默契般配的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有的反目成仇一拍两散吗?即使在现存的家庭中,夫妻之间是真正的知已者、知音者又有几何?真正意义上的知已者、知音人实是难寻。难就难在,完整懂得一个人实在不容易。知人、识人并非易事,它是一门学问,是一个不断发展变更的过程。这就需要识人者具备相当的知人、识人的知识、技巧及经历和经验。芸芸众生,谁好谁歹,良莠不齐,没有知人识人的才能就会视鸡若凤或误入歧途或者与真正需要接触的人失之交臂;其次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音、知己在现实生活中实在难逢。难就难在处于大千世界之中,我们一般都是在接触别人、懂得别人的时候,凭雷同的兴趣和爱好去进一步的靠近要懂得的人。物以群分、人以类聚的说法就是这种写照。凭自己的兴趣就会有所偏好,难免你的知音、你的知已就存于你偏好雷同之外;再者,人之众,你能都相遇吗?纵使相遇又能都相知吗?难怪自古以来有知音难觅的喟叹,真所谓千载难逢一知音。
知音虽然难觅,但并不等于说没有。历史上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与燕妮、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等不就是知音吗?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不难发明知音、知己的觅得是在共同的懂得、相互的支撑中逐步形成而获得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请求对方要懂你、知你,而你却不屑于对方,这是不可能成为知音、知己的;还有就是在相互的懂得、熟悉的过程中需用真心来交换,才会有真知,也才会有心音,尤其是夫妻之间切忌有“别家的老公(妻子)都比自家的好”的想法,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或余念,是永远也不会成为知音、知己的;再就是,在相互的懂得之中我们不能求全。盼望完善,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努力做到存大同求小异,只有这样才干找到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换的联合点与平台,才干进一步的相知、相识。
知音难觅,难就难在“知”。知者,智也。如果不是聪慧的人是不会知人、识人的,那他也不会有知音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