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先生在研究方法上提出:“勇敢的假想、警惕的求证”,成为许多人开展研究工作的指南。笔者认为:他的这种提法存在缺点。
下面就两个问题,对胡先生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1)如何获得和产生新的思想;2)在新思想下,怎样开展研究工作。
一、如何形成新思想
研究工作的新思想起源于实践和重复的思考。例如对《红楼梦》的研究,需要广泛浏览有关《红楼梦》方面的文章和著作,并与《红楼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核对,是否存在抵触?这些抵触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思考明白了,你自然就形成了新的研究思想;如果仍然没有呈现新的研究思想,那就持续看文章,挑和找弊病,直到产生新思想为止。这就是说:新思想起源于实践和思考,而不是出自某人的唆使或者看法。
胡适先生曾经提出的“勇敢的假想、警惕的求证”的研究方针,存在不明白、容易导致曲解的弊病。至今我国红研究已经百余年,连一些基础问题,诸如《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曹雪芹写没写过“后40回”,《红楼梦》的古本达13种之多,到底哪些是真的,为什么会在《红楼梦》各种版本中呈现许多不一致(异文)的现象,贾宝玉的生活原型到底是谁等等,依然是没有共鸣,究其根源与胡先生“研究口号”的失误不无关系。
“勇敢假想”,就是可以毫无边际的、随便假设,异想天开地去假想,假想的胆子要大。以致谁是《红楼梦》的作者,五花八门,甚至有人提出是朱家的太子写出的。笔者认为:“假想”绝对不能脱离“实际”(即背离《红楼梦》,另搞一套),想入非非;因而应当改为“合理假想”。在浏览和思考过程中,由某一点或一句话可能会骤然呈现一种新想法,这是自然的;这种新想法对不对,首先要与《红楼梦》中的其它描写核对,看是否存在抵触?如果有抵触,你又无法说明,就表明这种新想法有问题,至少很难出成果,甚至完整是错误的。建议您,不要将这种新想法定做研究课题。
例如,不少人根据《红楼梦》中的某个局部,产生一种新想法,诸如创作《红楼梦》的宗旨是为了“反清复明”;接下来的工作应当与《红楼梦》的大部分描写去核和验证,看《红楼梦》的重要描写内容是否符合“反清复明”?如果与《红楼梦》的大部分内容不符,只能与个别词句和描写一致,甚至要特意引伸后才相符,那么这种想法就不是真实的,不必再牵详附会地去“硬凑”。即使勉强地凑出来了,顶多发表一篇文章而已,对红学的探讨和认识不会有作用或贡献。
在这里,不得不指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的著名人物刘心武先生的研究工作就是由于过火寻求“勇敢假想”的成果。专门寻找《红楼梦》中的个别词,搞谐音字和拆字,然后充分施展想象力,以致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提出许多千奇百怪的假想,生拉硬拽地领导读者信任他的奇谈怪论。在拙文[1]已经做了一些分析。
所谓“合理假想”首先是指通过初步验证,证明“新假想”是合理的,与客观实际没有冲突。对《红楼梦》而言,就是与《红楼梦》的描写内容没有抵触。这样形成的新思想,才有研究下去的价值。
其次,需要考虑实际条件的可行性。这一条,对自然学科和工程技巧的研究,尤为重要。尽管在理论和材料上是“合理的假想”,如果实际设备和技巧的条件达不到,仍然不能作为课题,进行探讨。例如,自古就想飞上天,但是在空气动力学和内燃机未产生以前,就无法开展有效的研究,也出不来本质性的成果,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看见,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合理假想”才是可行的,才干定做研究课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