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答复,好人是人。
那人听到这样的答复,忽然笑了,良久才又说道,可是,我看起来怎么感到他们并不是人,而是个神了。
听到这样的对话,我忽然很有感叹。不错,小说中的好人大多被比喻成大侠,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很多时候,大侠不是个人,而是个神的存在。可是一个真正的好人,是不是必定就得为国为民,不为国为民难道就不是好人了么?而古龙却显然和金庸的观念不一样,他笔下的侠,在爱与痛之间来去,或多或少做了一些别人都不认同的事。古龙认为,一个真正的大侠,并不必定要为世人做多少贡献才算得上是侠,一个人能做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侠者。
同样一个人,在面对一个大恶之人,但这个恶人却又刚好是他的儿子的时候,我想金庸必定会千方百计地让这个人在群众面前将他自己的儿子干掉,让他成为好汉。而在古龙的笔下呢?他或许会拼命杀出重围,也要救出他自己的儿子。
你能说他们谁就必定做错了么?两个笔者,就有不同的想法,那么一千个人,会不会就有一千个说法呢?
真理为什么会在少数人手中呢?比如有三个人,面对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个人说的恰巧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可是另外两个人却说的是另一个方法,然后第四个人来了,他毫不迟疑的选择了那两个人的观点。
就像是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书上是这样写着的,在公共汽车上,一个老者没精打采,人家问,你怎么了?老头说,我得了癌症。车上的售票员说,没事,我几年前也得了癌,在前面某站的一个医院治疗了,现在好了。司机接着说,是的,我的癌也是那里治好的。然后一车的乘客纷纷说,我们的癌,都是在那里治好的。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想到,群众的眼神是雪亮的,可是群众的观念却并不必定就是公平无私的,因为他们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
有很多人也爱好将“好人”比作“大丈夫”。古人也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大丈夫必定就是个好人。可是现实中,真正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好人”却并没有几个,然而有这种修养的人很可能就是在那少数的,在别人看来是“坏人”的身上。
古龙笔下的好人不必定是君子,古龙笔下的坏人也不必定是小人。可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却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楚留香》里的香帅是好人吗?香帅不过是个好听的名字而已,他其实不过是一个偷盗之人。很多人都会说他是,他虽然时常偷盗,但因为他盗亦有道,为大众服务,所以他成为了好人。《流星蝴蝶剑》的梦星魂是好人吗?很多人也会说他是。他虽然是个杀手,杀人无数,可是正因为他杀的大多是一些坏人,所以他成了好人。
那他们自己感到自己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他们或许基本就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或许才是真正地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所以说一个人的修养才是决定他本身是好是坏的真正因素,因为他们做的只是自己,别人说你好,我为什么也必定要跟着你们去认为我自己就必定是好呢?你们懂得到真正的我又有多少。
我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荣,所以他们拼命想要把别人的光荣变成自己的。
好人有光荣,好人的光荣就是因为“好人”这个名词的分量,坏人也是。有些人为了能够使自己变成一个“好人”,不惜与别人辱骂,甚至不惜去拼命,可是最终却又被别人的光荣所笼罩,所以他就变成了“坏人”。这是我曾为坏人写过的话,可是现在我却拿来形容好人,这是不是就必定抵触了呢?
刘邦是不是好人,项羽是不是好人?他们在某个方面或许真的成功了,但他们也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好人。
因为好人和好汉的呈现,不过是保护了群众的利益而已。所以他们即使杀了许多人,也依然被别人归纳成“好人”,成为了歌颂的对象。金庸的《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那个号称“君子剑”的正人真君子,他为什么会成为君子呢?就是因为他心中的素养已经被别人的称赞而蒙蔽了,他自己是不是感到自己并不是个君子呢?他知道,他知道他其实比小人更可恶,但他却还是要装得那么高尚而已。刘正风金盆洗手的时候,岳不群心中是不是感到他做的也并没有错呢?可是为了不成为众矢之的,他反而巧言相劝,亲眼看着刘正风成为被追杀的“坏人”,亲眼看着这个“坏人”的妻子儿女逝世在眼前。而刘正风会成为坏人的原因恐怕当时在场的“同道中人”也有不少人是心里面明白着的,刘正风的逝世,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好朋友单单是一个被公认为,额头上被刻上“魔教长老”四个字的原因而已。那魔教中的人就必定全部是坏人了吗?在小说中,能做到像魔教“圣姑”任盈盈那样至逝世不渝,善解人意,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正道中人”恐怕也没有几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