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州文化部门30余万元“贱卖”文物
数十位老人自发守护千年古庙
白天黑夜,每天到庙里“值班”,现在已成了张引娣、严桂兰等一班白发老太们的任务工作。与他们同行的,还有胡念征、肖开发、万崇新等湖北省鄂州市的文化名人。
庙是城隍古庙。据这些文化人说,这城隍古庙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记录着鄂州市这座吴王古都(原名武昌)过去的光辉。
老人们每天来这里尽任务,是因为这座古庙面临着随时被拆迁的命运。事实上,除了中殿部分,城隍庙其他部分已被拆除了。张引娣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块青砖,激动地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这可是明代的砖呀!
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湖北省鄂州市锻压机床厂里,老旧的厂房已被拆为平地,偌大的空地上只有这座破旧青砖古庙的孤单身影。
62岁的张引娣是锻压机床厂的退休女工。她只是60多位请求保护古庙的白发太婆中的一位。她说,这里是老鄂州城区居民都很熟知的城隍庙,只是因处在原市锻压机床厂厂区里,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工厂改制后,原厂区被拆将建居民小区。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座城隍庙也被文化部门以30多万元卖给了开发商。
这座城隍庙到底有什么来头?本来,早在1958年,这里就被原鄂城县(鄂州市前身,1983年改为地级市)国民政府颁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被鄂州市国民政府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调查的一份材料中,记者看到对它有这样的介绍:城隍庙为鄂州最早的儒学场合,由东晋征西将军庾亮创办,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儒学迁建南门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孟吉建城隍庙、万年台,清顺治、咸丰、光绪年间均有重建或维修。1959年,这里为鄂城县博物馆。1998年,万年台因雨灾而坍塌,市政府于2003年将万年台迁于文星园内重建。本来的城隍庙总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目前仅剩277平方米的后大殿。在城隍庙的外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块嵌进墙体的碑铭,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年七月。
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保单位原则上是就地保护,如需异地重建,则需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并获批准。记者懂得得知,鄂州市还没有向省文物主管部门提交此类报告。
鄂州市计划部门相干负责人则表现,尽管此处已作建设计划,但还没颁发计划允许证。城隍庙的去留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容许开发商动工建设。
老人们除了天天到庙里值守防止有人非法拆庙外,还利用各种道路到市里、省里反应情况,请求依法保护文物。这些老人们对这个“古董”的热情,终于引来当地有关部门的器重。6月23日,在鄂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主持下,包含联名请求保护古庙的白发太婆们等相干各方被邀一起共商此事。
这些老人们与专家们看法一致:不许拆庙,坚决请求保护文物古迹。
一群老人自发保护文物的民间举动,终于取得了后果。如今,再也没有谁敢轻言拆庙了。鄂州市文体局局长周岫向记者表现:30多万元钱已还给了开发商,文化部门将依法保护文物。
但是,对城隍古庙的留存部分,这些老人们仍不敢大意,每天从早到晚,几十双眼睛仍紧盯着这里。 报记者胡新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