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什么时候有了叫“楚”的这个国家呢?那应当是从周朝说起了。周成王时,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即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可知“楚”成为国名乃是从周成王时开端。这样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楚”依然是主角之一,直到秦王扫六和,嬴政统一天下,“楚”才从王国的舞台上黯然退出。而“楚”作为国家再一次登上历史舞台便是唐末五代十国时代了。五代十国,“楚”便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殷割据湖南,又称“马楚”。但马殷本人却不是湖南人,而是许州鄢陵人,即今河南鄢陵人。在马殷统治的楚国,辖域不只今湖南全境,还包含了广西大部分和贵州东部以及广东北部。历史书写到951年,马殷建立的楚国终于被南唐攻灭。而南唐灭楚不久,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持续据有湖南。之后刘言被其部下杀逝世,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直到后来被北宋所灭。从此“楚”再没有以国的身份呈现在历史上。
至于“楚”最开端指的哪些处所这又是个说来话长的问题了,但长话短说。其实我们湖南最开端是不属于楚的。楚最开端重要是指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是后来才逐渐扩大到四川东端,河南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以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的。而后来又持续扩大,包含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而如今我们说的楚便重要是指湖南湖北一带加吴越的一小部分了,至于河南江西安徽那些小部分处所就都被除外了。
如今“楚”既是重要指湖南湖北一带,那我也就算个地道的“楚人”了。而作为“楚”人,大多会被人赞以“唯楚有才”吧。这话虽不错,只惋惜我无才呀。“唯楚有才”本是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而我们现在说“唯楚有才”往往会接着说一句“于斯为盛”,这其实是一副集句对联,如今去岳麓书院依然可以看到这幅对联,岳麓书院离我学校很近。而这副对联是有故事的,说的是清嘉庆时代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门人曾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我已阐明上联出自《左转》,而下联“于斯为盛”便是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全联的意思或可懂得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处所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那么是不是真的“唯楚有才”呢?当然,在中国各地都是人才,可谓人才济济,人才辈出。但这“楚”却也真的是有才,且多才。“楚”这个地区按理说自古本属南蛮之地,特别是湖南以南至广东一带,出了名的蛮荒,去年我去过一次永州,再不想去第二次,我感到这恐怕是如今湖南最为荒的处所了。但就是在这么一块蛮荒之地上呈现了举世注视标楚文化,也正是这些南蛮子发明了这样的光辉。楚文化的代表人屈原,这是世界人都知道的。楚才之多更是枚不胜举,上至帝王,如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下至毕生未仕的平民,如孟浩然。又有孙叔敖、吴起、叶公子高、春申君、申包胥、子玉、老子、庄周、宋玉、张继、陆羽、皮日休、米芾、吴伟、庞安、万全、欧阳修、“公安三袁”、黎元洪、张难先、石英、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董必武、黄侃、李济、李四光、杨献珍、钟惺、谭元春等等,他们皆是楚国之才。甚至还出了指导江山的毛泽东!这些提到的人各个有才,且才学各不雷同,有文学之才,如皮日休、“公安三袁”等,也有医学之才,如万全、庞安等,还有书法之才,如米芾等,又有革命之才,如刘复基等。真是“‘楚地’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呀!我虽无才,但作为一个楚地之人,倒也沾了楚才之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