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受这条“国际公理”的影响,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绿化工作者们,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一种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绿地情结”。于是乎,从江南到江北,从东海到西川,从大都会到小城镇,仿佛一夜之间便春风普度,草坪遍地,翠意无边。似乎没有绿地,便没有城市形象,不够现代化,不能与国际接轨。
话说至此,并非有否定或反对建绿地之意。绿地,对于环境的美化、人类神经的宽舒、空气的调节、空间的调剂,实属功不可没。然而问题是,人们在如痴如醉、无怨无悔地绿化地面的同时,疏忽了什么?
首先,被疏忽的可能就在于绿地本身——其本身的不足。试举几例:
(1)大多数的绿地不能随便踩踏,从而挤占了人的运动空间,增加了城市有限土地面积的承载压力;
(2)绿地对空气的净化才能与对气象的调节才能偏弱,尤其对湿度与风力的调节不够;
(3)绿地阻隔与消减城市噪声的才能有限;
(4)绿地不能分割人类的视线,草坪做大的同时,往往给人一览无余的感到;
(5)绿地涵养雨水的才能较差;
(6)一条最要紧的不足:绿地要耗费大批的人力用于管理和大批的淡水用于浇灌。这方面,已时不时地听到叫苦为难声。
其次,是疏忽了植树。这里说的不是常见的那种星星散散、见缝插针式的“四旁”植树,而是指集群式的人工造林——用建绿地的魄力,拿出专门的土地,在中心繁荣地带成片植树、组团绿化。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驱车或散步于喧嚣的闹市中,偶尔能见到一片小树林或一个开放式的城市森林公园;如果我们不是天天围着高楼大厦转,而是经常有机会徜徉于青枝绿叶或蔽日林荫中,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闲情逸致与舒心情怀?当然,感到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树群所具有的优越性恰好可以一一对应地补充绿地的上述不足,至少树群不会像草坪那样好饮。
人类的思维在向前走的同时,常常会遗忘点东西。这没什么,想起来就好。但愿我们的城市里既有绿地,也有树林;既有平面,也有立体;既有绿茵,也有绿荫。如果考虑到节水等实际因素,那么多造一点树林,少铺一点草皮。
最后说一句也许是题外的话。春草年年绿,十年树成林。做绿地,很快就可以看到;做树林,需很久才可以看到。两相比较,我们选择什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