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大都被后人尊为经典,成为我们行动的准则。对于学问上的事情,应当是虚心请教,这个观点及其正确,我也非常赞成。
可是最近我突然发明一点问题,就是在学问上自己不懂的时候求教什么人的问题。真的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可以进步吗?
学问,是脚踏实地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伪。那些自己都不会的人我们怎么能从他们那里获得知识?自己求教的是学问不如自己的人的时候,那个人不懂,又能给我们什么教导?我着实纳闷。可是孔圣人明明说了,不因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求教而感到羞耻的啊。
我勇敢地认为这句话有点弊病。在学问上想进步自己,想让自己的程度越来越高,最好是问那些比自己高出很多的人。尤其是在专业方面,想进步自己,必定要向那些比自己知道的多的人求教。如果去问那些不如自己或者是说只知道一知半解的人,他们给出的答复我们满意吗?我想他们满足不了我们的请求。
那些下棋的高手就讲究这个,他们在下棋的时候,如果没有强劲的对手,宁可不下。因为和平庸的人下棋不但无法进步自己的棋艺,还在心理上给自己造成错觉,认为自己的棋艺不错,从而影响自己。那些想进步自己的人,也总是向比自己高出许多的人求教,他们不怕对方的教导他们听不懂。如果自己真的感到深奥难懂,阐明自己的程度很差,正好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促使自己更加的努力。可是如果自己去问一个在专业上不如自己的人,而他们的回复还不如自己有看法,是不是有时候让自己产生这样一种错觉,看:他还不如我呢,无形之中让自己产生一点骄傲的情感,影响了自己的进取呢?
有的人是有虚荣心的。这种人总是盼望自己比别人强,让这些人去请教那些不如他们本人的人,当看到对方的学问不行,他们说不定就洋洋自得,看,他不如我!如果这样的情况呈现的话,这些人还会好好努力去进步自己吗?
人应当给他一个压力,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请教那些比他强得多的人,让他知道自己的差距,可以鼓励他努力去进步自己。
再说了,名师出高徒,这也是我们知道的。要不然的话,我们为什么总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往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不就是盼望老师是学问很高的吗?
向别人请教问题,必定要找准对象,不然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我给大家说个例子: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骑马到处游玩。有一次,他来到一条小河边,他想涉河而过,但看到河水很急,担心马儿被淹逝世。在迟疑不决的时候,他看到小河对岸有个小孩在玩耍。他大声问那小孩:小孩,河水深不深?我的马儿可以过去吗?那小孩望望马儿说:不深,马儿可以过去的。年轻人听后便跳上马背,骑马过河了。岂知,走到河中,河水已漫过马背,剩下马头,他惶恐不已,便撤回对岸。那年轻人衣服全湿了,很赌气地骂小孩,认为小孩讲假话。那小孩说:我家鸭子每天凌晨都在河里游来游去,它们的小腿那么短,都没问题。你的马那么高大,怎么会不可以呢?
当我们面对一些学问上的事情时,必定要请教那些有专长的人。因为他们才可以给我们一个全面而且实际的见解。绝对不要“不耻下问”,看见人就问。那些门外汉因为似懂非懂的,说不定就像那个小孩一样,根据“个人推理”而给我们“指导迷津”。最终误了我们的事情。
所以我说“不耻下问”也是有局限性的。每个人都有我们学习的处所,我们虚心是对的。但是对于学问之类的东西,绝对要请教高超的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