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梁启超的著作是将一种文化中所包含的技巧、结构、价值和精力状态完整或部分地引入另一种文化的文献记录。这种文化引入包含四部分内容:变更需要、变更榜样、变更思想、变更理由。
王彬彬评论:读者应当已经笑起来了!汪晖只把勒文森的“梁启超”换成“鲁迅”,其他“几乎”是原底本本地抄写勒文森。
2.“抄袭”《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汪晖《对抗失望》第60页部分内容涉嫌抄袭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核心部分汪、李一字不差,次序稍微有些变动。
Isaiah责备朱学勤“抄袭”
朱学勤:上海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Isaiah:某大学在读博士,未公开身份
1.《阳光与闪电》“抄袭”了译文
Isaiah:通过将朱学勤《阳光与闪电》与《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发录》比对,《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抄袭了本书译者杨小刚的译文。
朱学勤:《阳光与闪电》本来是《姊妹革命》一书的序言,是顺着该书内容写的,当然要大批引用书中的译文和内容。
2.《道德幻想国的覆灭》盗用美学者文章
Isaiah:朱学勤《道德幻想国的覆灭》一书直接应用了美国学者Carol Blum《卢梭与德性共和国》的内容,但未详细标明是引用还是自己的成果。朱书 172-182页,基础是拷贝Blum书135-142页。朱书298-301页,基础是缩写Blum书260-277页。
朱学勤:在《道德幻想国的覆灭》一书里已经阐明,Blum书是其参考文献,而且在书中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注释。会在适当的时候作出正式的回应,特别是Isaiah能表明真实身份之后,会和他做学术上的探讨。
张鸣:本相,我们需要本相
汪晖事件中,当事人及涉事单位均未正面回应,迟迟没有向大众,颁布成果,造成了一群学者在争辩的现象。那么,一旦学者涉嫌抄袭,应当由谁来调查?怎么调查?学界抄袭事件为何不断爆出?又该如何看待汪晖事件和朱学勤事件?潇湘晨报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中国国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我比较赞美朱学勤的方法”
潇湘晨报:您对汪晖事件和朱学勤事件有什么见解?
张鸣:盼望有一个单位,比如说汪晖目前的工作单位清华大学或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科院组建一个调查组,来核实这个事情。
不能说大家都在网上讨论,总得有一个独立的机构来操作这个事情,这是起码的一个程序。现在朱学勤已经申请了学术调查,而复旦大学也接收了,我感到挺好的。
潇湘晨报:您怎么看待以匿名网帖来批评学术的方法?
张鸣:最好还是像王彬彬那样,公开、实名会好一点。既然是学术批评,又不是搞人身攻击,我还是感到公开的好。不过匿名也不是不可以。
潇湘晨报:同样是涉嫌抄袭,汪晖回避了,朱学勤回应了。怎么看待这两种应对方法?
张鸣:我比较赞美朱学勤的方法。他的博士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出面来做这个事情,应当嘛。我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应当出面,或者汪晖应当去申请学术调查。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把朱学勤扯出来,也许有些人把学术批评、质疑认为是一种学派之争吧,认为你既然把我们这派的头儿捅出来了,我也要把你们那派的头儿捅出来。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我们关心什么——本相。有本相就行了,不要想得太多。
“调查对他们和学界都有利益”
潇湘晨报:您感到呈现类似汪晖和朱学勤这样的事是否阐明学界在制度上存在漏洞?
张鸣:学界确实没有一个规矩,但我感到他们俩的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
这不叫漏洞。第一,国内学界没有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第二,学界没有一个起码的道德。(注:所谓的学术共同体,是由一些学人组成的共同体,自觉制定一套保护学术共同体名誉的学术规范和制度,对教授进行学术评价和对学术不端的处理,都应当按照学术共同体的规矩来进行,其最高利益是学术名誉、学术尊严的保护,其施行应完整按照学术规律来进行,不受任何其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语出21世纪教导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