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 磨合中寻发展
2004年初,随着《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简称为CEPA)正式生效,香港电影以合拍方法进军广阔的内地市场。在本土市场急剧萎缩的同时,香港导演选择在内地开辟第二战场。然而,磨合总有摩擦,内地和香港审查制度的迥异,成了制约很多香港导演施展的枷锁,香港导演所擅长的警匪片,以及一些有赌博情节的娱乐片都较难在内地过审。所以,香港电影人必须不断进行自我调剂,在不同地区文化中寻找到契合点切入。在这点上,做得最为成功的要数陈可辛。他以一部《如果·爱》打响了进军内地市场的头炮,不过,这部片子虽然在各大奖项上大胜,但票房只有2千多万。不过,他随后的《投名状》显然找准了点,该片得到了中影团体的鼎力支撑,票房过亿并且口碑上佳。之后的《十月围城》在口碑上更胜《投名状》一筹,但因为档期的原因没有拿到预想中那么多的票房。而目前正在上映的尔冬升导演的《枪王之王》在口碑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当然,香港导演在内地的磨合一方面可以取得票房的成功,但也会让香港导演失去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作为一部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十月围城》在香港本土并不特别卖座就很能阐明问题。
留守 保持中找突破
在大批香港导演北上之际,杜琪峰、韦家辉和他们创立的银河映像选择了留守,拍香港本土电影。十多年过去了,《暗花》、《枪火》、《黑社会》等一部部作品拍下来,银河映像也逐渐从香港电影的边沿走向中心,逐步成为香港本土电影的标记。另一个被动留守的,是香港电影的后起之秀彭浩翔。彭浩翔出道拍电影时找不到大投资,为了尽可能缩减拍摄资金而练就了拍片的快手,值得确定的是,他拍出的电影质量都不错,《公主日记》、《买凶拍人》等一系列作品为他在香港和内地都博得了大批粉丝。今年他凭借一部《志明与春娇》在香港电影界再掀波涛,同时以此进军内地。彭浩翔和许多北上寻求做主流的导演不同,他称自己北上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但绝不背叛港产片。
香港电影市场淡了,反而给愿意安心拍片的导演留出了空间。许鞍华就拍摄了反应内地移民在香港生存困境的两部“天水围”,张婉婷、罗启锐夫妇拍摄了怀旧情怀浓郁的《岁月神偷》,加上彭浩翔十分香港十分市井又十分浪漫的《志明与春娇》,这两年香港留守导演表现十分出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