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岁月神偷》,抢救了一条本要被拆除的永利街;一部被定为“三级”的《志明与春娇》,却因为口碑爆好在香港取得了600万的票房,最后还顺利引进内地;一部《月满轩尼诗》,让香港电影重拾文艺情怀,也让沉静了两年之久的汤唯复出。香港电影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光辉,也经历了21世纪前十年的低谷,终于,香港本土电影在近年呈现了“重生”的迹象。
港片 从光辉到没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邵氏电影多年积累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吴宇森、徐克、王家卫……类型各异、才干横溢的电影人纷纷横空降生。那时,香港电影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陆和台湾地区,向南延伸到全部东南亚。当时大陆才刚刚开放,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香港电影一时间就成了录像厅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肮脏的录像厅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回想。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香港电影每年的产量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电影从业者都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工。像周润发、成龙、张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约不断,时常要在拍一个戏的间歇拍另外一个。当时,周润发创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纪录,但很快就被张曼玉打破。张曼玉因为一年拍12部电影,在业内有了“张一打”的外号。黄金年代的香港电影,不仅产量多,质量也相当上乘。张彻的徒弟吴宇森拍出了后来让他蜚声国际的《好汉本质》系列;林岭东拍出的现实题材的代表作《监狱风云》两部;而徐克与李连杰合作的《黄飞鸿》系列也风靡一时;刚从编剧转型导演的王家卫也找到了合作拍档杜可风,凭借《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艺术片大师的地位……
然而,在光辉之际,香港电影也给自身埋下了衰败的伏笔。电影市场的繁荣让很多商人(包含一些电影从业者)把电影看作赚快钱的工具,大批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应运而生,严重败坏了观众的胃口。成龙曾经举过例子:“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好汉片成功,就拍100部好汉片。”当时很多电影开拍时连剧本都没有,到了现场再靠导演和演员一起临时施展,一部电影半个月就拍完。另外,当时风行抄袭之风,不尊重原创,这也导致王家卫养成了边想边拍的“习惯”来保护自己的原创剧本。到了2000年以后,香港电影市场直线下滑,到2007年时全年只有51部电影,港产片票房总额只有2.75亿港元,而1982年的时候香港全年港产片总票房就已经达到4亿港元。
香港电影曾经光辉的中坚力量
吴宇森 《好汉本质》、《喋血街头》、《纵横四海》、《棘手神探》
徐克 《黄飞鸿》系列、《蜀山传》
王家卫 《旺角卡门》、《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王晶 《逃学威龙》、《新少林五祖》、《赌神》、《赌圣》、《九品芝麻官》、《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精装追女仔》、《整蛊专家》
刘伟强 《古惑仔》系列
林岭东 《监狱风云》
香港电影开端重生的中坚力量
杜琪峰 《枪火》、《机动部队》、《大事件》、《大只佬有大智慧》、《黑社会》、《放逐》
彭浩翔 《买凶拍人》、《大丈夫》、《公主日记》、《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
陈可辛 《甜蜜蜜》、《如果·爱》、《投名状》、《十月围城》
许鞍华 《男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
张婉婷 《秋天的童话》、《宋家王朝》、《岁月神偷》
重生 北上留守 各有出色
香港电影走下坡路的十年间,曾经风云一时的电影人也各自寻找前途。吴宇森、周润发、李连杰等去了美国好莱坞发展,盼望在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一显身手;吴思远、陈可辛等一批电影人敏锐地发明了刚开放的内地市场商机无穷,引领了香港导演“北上”的风潮;而无线电视台出生的一批电影人——杜琪峰、韦家辉,以及香港电影的后起之秀彭浩翔等人则选择留守香港,做好本土电影。十年的低谷期过去,闯荡好莱坞的回来了,“北上”的导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留守香港的导演也有上乘的作品问世。种种迹象显示,香港电影显示出了复苏的迹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