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学者们还广收门徒,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良人才。众所周知的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淳于髡逝世后,其“弟子三千人为衰经”,场面之壮观,不输诸侯。学者们在讲学时,均无定规,可以自行其是。有的时候,甚至特别安排观点相左的两派学者共同上课,其场面之热烈,空前绝后。
对于在学宫学习讲学的稷下之士,学宫采用“来去自由”的管理方法。他们就象自由的鸟儿一样,“合则留不合则去”。这和春秋战国时代士人“择主而事”的模式,不谋而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因对齐湣王不满,他远赴燕国,为燕昭王师。齐襄王时,他又回到谡下学宫。齐王建时,他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这一切都很正常,就如吴起曾先后在鲁国、魏国和楚国为官一样,无可厚非。这种特别的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呈现,都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学宫还定期举办学术争辩会,“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会上,各学派平等争辩,坦诚交锋,互竞短长,相互融通,来去自由,不搞一言堂,而搞群言堂。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医、农等诸子百家的方方面面。只要有理有据,你什么都可以说;但是,你绝对不能什么都不说。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争辩会上,各个学派都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稷下学宫的争辩舞台,见证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大解放和大飞跃。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黄金时代。不幸的是,也是唯一的一次大黄金时代。
让我们讲几个和稷下学宫有关的小故事,感受一下学宫自由激荡的气氛吧。
虽然田齐政府提倡的是黄老之学,但对其他学派同样非常尊重,绝不排挤打击。齐宣王曾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看法。有好多次,争辩起来,齐宣王被孟子弄得面红耳赤,“王顾左右而言他”,十分为难。但齐宣王毫不在意,依然对孟子非常谦虚和尊重。尽管政见不合,但齐宣王还是给孟子供给大批经费,用于他的研究和教导事业。赞助并培养自己的反对派,齐宣王的度量和睦魄,令今人汗颜!孟子离开齐国时,齐宣王还全力挽留,并“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也就是打算给孟子建一座房子,并赞助他收徒办学。
不仅听从大牌的看法,连学宫中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也可以当面批评齐宣王。有个叫王斗的人,就曾经当面斥责过齐宣王,并理直气壮地强调:“士贵君不贵”。齐宣王和颜悦色地说:“先生说的是,请先生必定监督我的作为,时时指出我的错误。”
还有个叫钟离春的女子,就是被后世称为“四大丑女”之一的钟无盐,上书批评齐宣王的过失。齐宣王大为激动,立其为王后。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和谐气氛,甚至远远超过了将近2400年之后的中国。
稷下学宫做为世界上第一所公办的开放式大学,影响至今。
思想和文化必须自由,时代才干进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