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专号看上去青春气味浓郁,与《收获》正刊冷色、不标注作品作家名字的封面差别甚大。据《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钟明红流露,这次《收获》“联姻”郭敬明,是后者主动抛出的绣球。在不久前做一个采访时,郭敬明告诉《收获》的编辑,自己有个长篇小说即将完成,并询问是否愿意刊登。《收获》编辑部决定将小说发表在“长篇小说专号”上,该专号属于增刊,创办多年,一期刊发四部长篇小说,比较重视可读性,作风跟正刊不一样。
去年《国民文学》杂志在登了郭敬明的新作后,当期销量暴涨。但这次《收获》“长篇专号”预订数三万册,比去年同期低,也比前几年低。“《国民文学》发表郭敬明的小说是在正刊上,正刊铺开的面积更广,订户、零售都有。但我们这次是增刊,增刊不履行订阅,就靠零售,因此印数不高。”钟明红说,本期长篇专号已登陆上海书报亭一个星期,但还没有收到发行火爆的反馈信息。“增刊就像卖书一样,反应速度比较慢,我估计会加印,但具体数量估计不会太多。”而在北京的书报亭,《收获》这一期增刊至今没有上市,各报亭均表现没有进货。
争议与反思
增刊小说通俗一点不可耻
《收获》长篇专号既发传统意义上的严正文学作品,比如贾平凹、宗璞、洪峰、徐小斌的长篇都曾刊登在长篇专号上,也刊发类型小说比如可怕小说,侦察小说。钟明红说明:“这次我们决定把郭敬明的长篇发表在增刊上,增刊要更加宽容,小说通俗一点也不可耻。郭敬明写的又不是诲淫诲盗的小说,当然可以刊发。”她感到大家的争议这么大,重要是没有分清《收获》正刊、增刊的差别。
《北京文学》杂志主编杨晓升认为,如果《收获》正刊发表郭敬明作品是不妥的,毕竟它是纯文学杂志标杆之一,但现在郭敬明的小说是在增刊上,作为杂志人可以懂得。据懂得,此次郭敬明只得到1.6万元稿费,几乎可以疏忽不计。《收获》仅付出“收获”这个品牌,达到了让郭敬明为杂志间接代言的目标。
发行量未涨重在吸引“眼球”
实际上,纯文学期刊发表青春商业小说,市场后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国民文学》刊登郭敬明的小说,当期上市两天就卖光了,全是中学生来买的,看起来确实很火。但其实,那一期只比平时增印了7千份,销量并没有增加得多么夸张。”《国民文学》编辑部主任邱华栋说。
但文学期刊之所以愿意接纳郭敬明,重要是显示自身开放的姿势以及扩大读者群。郭敬明的读者群重要是80后、90后,而《收获》、《国民文学》的读者中鲜有青少年的身影。文学刊物始终要面向宽大读者,包含青年读者,所以杂志也需要接纳新生代作家,保持开放的姿势。他认为,发表郭敬明的小说,体现了老牌文学期刊的包容性。
轻易“变脸”侵害纯文学品牌
不过,郭敬明的新作毕竟只是一部玄幻武侠小说,跟纯文学无关。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评价,小说语言臃肿,打斗情节描写类似金庸、古龙、温瑞安,只增加了一些异域情调,并无多高的艺术成绩。
老牌文学期刊开设增刊,发表青春通俗小说,跟眼下期刊生存艰苦的大环境息息相干。此次《收获》通过发表郭敬明小说制作了公共话题效应,使杂志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使从来不浏览该杂志的读者可能去关注它。 《青年文学》主编李师东说,文学期刊不是时尚杂志,轻易转变杂志的作风,成果弄得自己什么都不像,丧失了本来的特点。“保持纯文学的方向,拥有一批虔诚的读者,虽然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杂志还能生存下去。”邱华栋也表现,不要搞混艺术和市场的关系,文学刊物不应排挤郭敬明这些有市场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但能否刊登还要看他的作品的文学品德,而不仅是他的市场影响力。(记者周南焱) (起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