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一会儿等到天全黑了的时候,张自忠出发南下,“他穿上长袍.戴上帽子,走了,默默地走了。弄堂里住着别的人家,我们都不敢送他……我并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别”。
绵延至今的纪念
在张廉云的家中至今悬挂着一副字:“忠义之志、壮烈之气、抗战军人之魂,生逝世不苟,民族气节精力。”落款是“周恩来追念张自忠”。
1940年5月,身为三十三团体军军长的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自殉国之日起,国人对张自忠的哀惋之声不绝于耳。毛泽东题写挽词“尽忠报国”;周恩来作《追念张荩忱上将》并作长篇悼文;蒋介石题“勋烈常昭”;冯玉祥题“荩忱不逝世”(荩忱为张自忠字)并亲自为墓碑题字。
日军也对张自忠将军的就义肃然起敬,其遗体被日军发明后运往襄阳陈家集,慎重装殓后浅葬在陈家祠堂后面山坡上,并立一木牌:“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急令第5战区不惜代价夺回张自忠将军遗骸,38师师长黄维纲带领数百人的便衣队在混战之中将张总司令遗体抢回。
黄维纲部将棺抬至湖北荆门县襄河西岸快活铺,以上将礼服重殓后将灵柩运抵宜昌转重庆安葬。灵柩所经沿途各县,均有军政人员和各界群众都列队迎送,路祭悼念。
张廉云说,“我父亲是中将领上将衔,殉国之后追晋为上将,他的史料入‘国史馆’。”
由于张自忠是抗日战斗中战逝世沙场军衔最高的指挥官,国民政府为避免影响全国抗战士气,未立即发表消息。直到同年“七·七”抗战三周年纪念日,才将此消息公诸报端。随后,全国各地都先后举办了范围大小不同的追悼和公祭仪式。
抗战成功后,张自忠获颁国民政府荣字第一号荣哀状。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颁令将铁狮子胡同改为张自忠路,此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徐州、济南等城市均有街道被命名为“张自忠路”。1982年4月16日,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各地的悼念,让张廉云至今激动。她说:“除了街道命名,在中国其他城市,如重庆市北碚梅花山,有张自忠烈士陵园,在故乡山东临清,建有故里碑亭。70年来,各地对于张将军的纪念,令我和家人的心中一直怀着感恩之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海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