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文化 > 文化新闻 > 东北人特点被影视剧放大 真挚朴素不等于庸俗
东北人特点被影视剧放大 真挚朴素不等于庸俗
时间:2010-07-21 16:09来源:未知 www.yunhepan.com
真挚朴素不等于庸俗,风趣风趣不等于喜笑容开满嘴疙瘩话—— 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 中国第一部以精力病患者为题材的电影《A面B面》公映以来,受到关注。记者发明《A面B面》中,编导为了凸现众多角色的不同性格特点,让重要角色操着各种不同地区的方言进行表演。其中,王洛勇饰演的精力病专家陈聪慧就说着一口流畅的东北话。这位精力病专家为了进行医学实践,潜入精力病院,假扮精力病患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王洛勇饰演的精力病专家陈聪慧在《A面B面》中是一个线索人物,并且具有概念化的东北人特点。 与另外一些影片相比,《A面B面》并没有过火夸张东北人形象。仔细的观众会发明,在《天下无贼》、《非常完善》、《有话好好说》等影片中,都呈现过东北口音的配角,几乎千篇一律。而在另一些影片中,东北人的形象则更加绝对化、片面化。比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赵薇饰演前往上海探亲的东北女子,全部造型土得掉渣,形象极为肮脏,尽管赵薇的东北话不太地道,但已极力夸张模仿。想必那些不懂得东北以及东北人的观众,看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后,必定认为东北很落伍,而东北人就是赵薇演的那个样子。那么,影视剧中的东北人是否是真实的东北人?过度娱乐化的形象是否掩饰了东北人的本质特点?东北人形象为何总被脸谱化?本报记者采访了从事文化研究与文艺评论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张跣与大连艺术研究所所长杨锦峰,请他们进行相干解读。 泛娱乐化偏向强化了东北人脸谱化的形象 张跣认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确在必定程度上存在把东北人的形象脸谱化的问题。张跣说明说,从文化研究的概念上说,这一现象被称作 “刻板印象”,即定型化、脸谱化。这重要是由一种思维定式决定的。张跣把银幕上东北人的特点大致归纳为:个性鲜明、敢爱敢恨、不拘小节、讲义气、耿直、粗暴、庸俗、爱打架、爱面子等等。 其实,东北以及东北人并非铁板一块。即使东北三省在地理、历史、文化方面存在许多共性特点,但由于文化层次不同、所处的地区不同以及个体差别,东北人基本不可能是一种性格类型,不可能千人一面。显然,一些影片中的东北人形象与真实的东北人形象存在必定差距。那么,观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东北人为何千篇一律呢? 首先,包含影视编导在内的大部分人,认识社会的思维方法浮现出二元化、简约化、极致化,以及价值断定优越化的特点。二元对峙的思维方法就是把所有问题简略化,以此把握问题的本质。把东北人的形象特点简略化之后,把这些特点打上本质性标签进行预先分辨,从而区分出东北人与非东北人。其实这些经过简略化提炼的特点是大而化之,以偏概全的,一旦上升到价值断定的层面,就会形成偏见。二元对峙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思维定式。其实,一些西方人看东方人也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定式。 媒体的泛娱乐化偏向强化了东北人脸谱化的形象。无论是影视、报纸还是网络,一些媒体把复杂问题简略化,把严正问题娱乐化的不良偏向,使得片面化的东北人形象在大众心目中根深蒂固。大众传媒塑造的东北人形象是充满了娱乐感的。不仅仅是影视剧,一些风行歌曲中的东北人形象也充满了娱乐感。比如东北人雪村创作演唱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还有眼下颇为风行的网络歌曲《东北人不是黑社会》。 为何东北人在影视娱乐圈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张跣认为,东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泼程度大大提升,因此其受关注度空前进步。东北人在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中的活泼程度可以从每一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看得出来。今年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的开年大戏先是《乡村爱情故事》,接着就是《老大的幸福》,两部电视剧都以东北为背景,讲述东北人的故事,并且收视率都很高。张跣说:“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影视小品中呈现的人物形象大多为广东人、上海人,那是由于当时广东人、上海人在社会生活中最为活泼。 ” 过度喜剧化掩饰了东北人的本质特点 大连艺术研究所所长杨锦峰则认为,我们在影视剧输出过程中,也存在必定问题,致使东北人的形象概念化,被误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雷同的自然环境、文化气氛,必定使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点,任何一个地区的人都有其自身特点。但在一些影视剧中,把东北人的某些特点刻意夸张放大了。 影视剧、娱乐节目重复演绎,媒体重复强调,于是东北人“被脸谱化”了,成了具有高度娱乐性的漫画式人物。在这一过程中,泛娱乐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东北人本身甚至成了一种娱乐手段。 杨锦峰认为,一味寻求娱乐性,就会就义东北人的本质特点。他这样说:“其实一些影视剧中塑造的东北人形象,并不代表全部东北人,也不代表东北人的全部性格特点。真挚朴素不等于庸俗,风趣风趣不等于喜笑容开,满嘴疙瘩话。 ”在很多东北题材影视剧中,东北人通常被塑造成有小智慧、小风趣,甚至有点儿俗的形象。其实这种类型的小人物,其他地区也有,当然也不是全部。坚韧、英勇、质朴、开朗、豪放、重情义……这些才是东北人的典范特点。杨锦峰认为,《雪野》、《雪城》、《老道口》、《闯关东》这些电视剧,较为正确地揭示了东北人的性格本质。这些电视剧把东北人的坚忍以及心坎的丰富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刘老根》、《老大的幸福》等电视剧展现了东北农村、城市中一部分小人物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趣味以及幻想与寻求,这些都是真实的,并且把人物刻画得活泼传神,但这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只是东北人中的某几种类型,并非全部,确实地说,不是东北人的整体写照。 杨锦峰强调说:“即便是小人物,其心坎也是丰富的,也有可歌可泣的一面,不仅仅是可玩可笑的。我们东北的影视创作应当发出自己更强有力的声音,多侧面地展现当代东北人。如果把东北人放在历史中,放在时代中,放在开阔的生活场景中去考核,去演绎,影视剧中的东北人形象就会相对客观一些。 ”本报记者/王臻青 (起源:辽宁日报)
相关阅读
性感不等于裸露 80后女摄影师发明人体之美(图)
大学精力被指渐失“真” 大学庸俗化迫害性更大
鲁迅文学奖得主:文化异质性不等于“中国立场”
把庸俗当脱俗 细数中国电视相亲节目“八宗罪”
上一篇:业内人士:目前电影业的亏损率已经高达70%
下一篇:全球最幸福国家排名:北欧包办前四 丹麦再居首
济宁运河畔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来源于注明来“源于:运河畔或www.yunhepan.com”版权均属运河畔网所有,其他媒体可以转载,且需注明“来源运河畔网”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济宁运河畔,济宁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