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们我告诉你,你们嫁人,嫁老公,没有5克拉以上的钻戒不要嫁。”“我情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我的手只给我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
若非亲见亲闻,实在难以想象这些充满着拜金主义的恶俗话语来自于当前的中国电视荧屏。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相亲节目中的畸形“婚恋观”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广泛批评,引发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遭遇挑衅的忧虑。
国家广电总局9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标管理通知》,请求整治“相亲类节目泛滥、造假、低俗”等偏向。
电视相亲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上个世纪末,风靡全国的《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掀开了电视相亲的红盖头。日渐开放的中国青年男女在电视上大谈爱情的浪漫,这些节目一度成为中国综艺节目标标杆。其后数年,这些节目因为情势固定及观众审美疲劳而相继淡出荧屏。
近年来,电视相亲节目“重出江湖”,从《我们约会吧》到《非诚勿扰》再到《为爱向前冲》等,电视相亲节目再度走红。一时间,电视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享乐,随着节目标播放,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宽大观众对日益泛滥的相亲节目批评颇多,总结起来大约有“八宗罪”:
一是节目内容、情势雷同,抄袭之风风行;
二是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疏忽情感交换;
三是盲目寻求收视率,刻意制作敏感话题,刺激观众的窥视欲;
四是节目嘉宾不少是“托”,相亲变为“演戏”;
五是女嘉宾频出“丑闻”“绯闻”,恶俗炒作吸引眼球;
六是语言暴力充满节目,嘉宾言语极尽嘲讽、讽刺之能事,“毒舌”飞舞,缺乏平等交换;
七是把庸俗当脱俗,让低级趣味成为风行,随便贬低“真善美”的主流价值观,突破社会道德底线;
八是虽为相亲节目,却真情匮乏,真爱难寻。
湖南师范大学消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剑美说,这些相亲节目,把年轻人拜金、自私、造作、享乐的爱情观、价值观一次次放大。“节目中满是作秀的痕迹,节目人员事先埋好‘非主流价值’的地雷,等着大家去踩。而嘉宾之间互相谩骂、耻辱,似乎成为节目最大看点。”。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华丽的包装、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所谓的“女性意识”,一次次形成“视觉冲击”,一次次拔高收视率,折射出一些人的浮躁心态。
对于异化的相亲节目,也有人为之辩护,认为电视相亲真人秀本来就只是一场娱乐,无关真挚,犯不着较真。
果真如此吗?在上海举办的第16届上海电视节主持人论坛上,全国众多电视主持人对此言辞激烈地予以批评。
上海电视主持人曹可凡指出,电视相亲节目已经变味成了“情景持续剧”。参加节目标所谓的男女嘉宾都是演员,他们和主持人进行共谋,按着剧本来演。“这基本不是一个真挚的、善意的、谈情说爱的处所。大家都是以出位来博收视率”。
“相亲节目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收视‘掠夺战’。身份作假、编造故事,不惜‘出口伤人’,‘拜金’‘享乐’的非主流价值观被刻意放大,这是急功近利媒体人不负义务和没有公共道德的表现。”湖南卫视节目制片人刘蕾说。
社会上不少有识之士也言词锋利地质疑一些“伪相亲节目”的价值取向。音乐制作人江小鱼在节目中当面痛斥拜金女。他认为,电视传媒对拜金主义和炫富享乐主义的过度张扬,将会给社会艰苦群体带来沉重压力,从而让全部社会为价值观失衡付出宏大代价。
一些观众表现,尽管有的相亲节目打着“原生态”真人秀的旗帜,但戏剧化的节目安排难免有“虚伪做作”之嫌。
还有的观众说,如果电视台一切为了收视率,放任媒体社会义务和公共道德,用越来越刺激的言论吸引观众,挑衅道德底线,如此相亲节目即便不被广电总局叫停,也会被观众抛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