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上有两则报道很吸引眼球:一是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让林黛玉裸体逝世去,面对大众,的质疑,她认为这是“很震动”、“很现代”的戏分;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某副教授在博客上发文请求删除课本中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认为其中“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不但违背了交通规矩,而且“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为什么这两件事看起来不大,各媒体的反应却非常之大,综合一下网友看法,我们发明,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懂得经典何以会遭到如此的曲解和修正。
随着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经典的命运确实有了很大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一些人不再敬畏经典,而是想尽措施“戏谑经典”,“颠覆经典”,试图以此来吸引眼球或获得媒体的曝光率,如前几年网络上就有人“大话经典”和“水煮经典”,在一些图书和网络文字上把《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改成笑料,颠倒人物形象,把主体精力价值解构,这虽然从侧面反应了大众媒体时代言论的民主性和文化的多元取向,但也显示了文学经典面临否定和解构的危机。
应当看到,文学经典之所认为经典,一是因为它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学品德,比如它有很标准的文法,它代表着某一个民族某个时代对生活的正确而深入的表达方法;二是因为它有思想震动力,它容纳了深入的生活内涵,并浓缩了一个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索。
也就是说,文学经典一般都从不同的层面包含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知识,反应了前人的思想,传递了前人发明的文化,显示了前人的审美程度。正因为如此,文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非同寻常,值得后人“重读”。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了一本《为什么读经典》的书,对“经典”做了自己的定义和懂得,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明的书”,他还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卡尔维诺的话精辟地概括了经典的价值,也提示我们“重读”经典时应当警惕从事,而不是任意草率。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被纳入“经典”的作品,必定就是完善无瑕。朱自清的《背影》进了教科书,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一是因为它在文法上质朴规范,二是因为它传递了感人肺腑的人间亲情。如果我们疏忽它的这些基础品德,仅从“违背交通规矩”的角度来否定它,甚至给它扣上“实用主义”的帽子,就疏忽了它长期以来沾染读者的情感魅力。看待这样的文学经典,没有理由生硬地否定,而应当予以同情的懂得和阐释,即把它放到通情达理的情景中,感受它的诚挚情感,揣摩它如何艺术地转达个人体验。
对经典提出质疑不是什么坏事,但必须是站在“同情之懂得”的立场上,给经典以应有的尊重,才不会任意修正经典和否定经典,即使对那些并不能“永恒”而只是一时风行的作品,也要从审美体验出发,从创作的情境出发。当然,这就需要我们进步文学的文化的素养,在过细的品读中,真正感受经典的魅力,体验观赏经典的乐趣。李少红之所以让林黛玉在新版“红楼”中裸逝世,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她不懂得经典,或者她不懂得经典毕竟应当如何“重读”;二是她可能并不懂得艺术的基本在哪里。不然的话,她确定知道要使新版“红楼”更有震动力,更具现代感,不必定要林黛玉脱衣服呀!再说,《红楼梦》原著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子,对爱有着纯挚的痴迷,从“黛玉葬花”就可以看出她心坎世界的美好与柔软,怎么可以让逝世后的她裸体与人相见呢?这非但不能给观众现代感,反而让人感到恶俗。
当前影视艺术的低俗化之所以有愈演愈烈之势,恐怕与一些导演的艺术素养不高,不懂得经典文化有关。如果靠情色成分来抓住观众的眼球,只能阐明导演不懂得艺术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真正奥秘。
靠把经典恶俗化来吸引眼球,其实是在愚弄观者、低估读者的智力。不好好重读经典,而是曲解经典,否定经典,也是以先见代替原意的霸道批评。大众媒介时代文化环境的开明和文化形态的多样,给我们供给了更多阐释经典的机会,但我们也应当爱护经典,传递经典,并以新一代人的智慧和识见来不断丰富和完善经典。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干继承经典中最值得学习的品德,才干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谭旭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