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肉,是一道名贯大江南北,香飘古今中外的菜肴。“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自从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为红烧肉提了这首《食猪肉诗》之后,红烧肉迅速从下里巴人升级为阳春白雪,此后百年间有无数名人成为了它的“粉丝”,其中就包含我们巨大的领袖毛主席。
狮子头。才说完杭州菜就来说扬州菜,怪不得人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景美、人美、菜更美。说到狮子头,我不仅想起一句诗,也是送人所作,“却将一脔配两蟹,世间真有扬州鹤”。将吃螃蟹斩肉比喻成“骑鹤下扬州”的快活神仙,可见狮子头一菜多么鲜美诱人了。狮子头曾作为开国第一宴的主菜被用来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可谓是一道有功之菜。
叫花童鸡,这道菜可谓是道蜚声中外的草根名菜。相传,古时战乱年代,不少百姓家破人亡,沦为叫花子,一天,有一叫花子弄到一只鸡,可又缺锅少灶。饥饿难忍之际,他便仿效烤红薯的方法,用烂泥将鸡涂包起来,放在石块垒成的“灶”上拾点干柴煨烤,过了一会儿,泥干鸡熟,他随手拿起放在地上,顿时香气四溢。叫花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后来,这种泥烤技法传入菜馆、经过厨师们的改良,经历年延传下来,“叫化童鸡”的名声远扬。
谈完了古代的菜名,我们来谈谈现当代的菜名。老北京王府井大街承华园,是文人学者爱好留连的处所。胡适在这里发明了“胡适之鱼”;三胜馆也有一道名菜“吴鱼片”,是吴均舍先生的杰作;京剧名角马连良,在又一顺吃饭,专门叫杨永和师傅给他做“马肉丝”;李鸿章在一次招待洋人的宴会上,用剩菜做了一道老北京的“折罗”,特点就是五味俱全,没想到大受洋人的爱好,并命名为“李鸿章杂碎”;张大千先生逸闻颇多,以他名字命名的菜有“大千鱼”、“大千豆腐”、“大千白菜”等。
菜味美,名有趣。就着菜名吃菜,就像行酒令喝酒一样成为了一种文化。在餐桌上,人们可以一边品尝菜肴的鲜美,一边享受菜肴的典故,如此诗情画意的和谐生活,这让我想起一首俗俚诗:“左边一盘东坡肉,右边一盘狮子头,手中一只叫化鸡,神仙来召也不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