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石家庄6月9日电 (记者 牛琳)9日,河北水帘洞遗址发掘进入主发掘区,出土石器类型翻番。专家称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或可揭秘先民自太行山向滹沱河流域迁徙的路线图。
负责本次考古发掘的履行队长王法岗介绍说,目前进入了主发掘区,这是最要害的发掘阶段,出土的文物遗存也更加丰富。“最大变更是出土石器的种类增多了。在前期发掘中,旧石器重要以石英石类为主,而新出土的石器有燧石、石英砂岩、泥岩等,种类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忠说,此处文化遗物出土数量极为丰富,这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中很罕见。石器类型很多,体现出先民打制工艺的成熟。“比如泥岩石器,泥岩本身质地松软不宜打磨,而我们出土的泥岩石器却打制得很完整、精美,曾用来切割食物。”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栗永表现,发掘成果再次印证了石家庄具有长久的历史,这里蕴含的滹沱河文明也是全部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栗永指出,30万年前石家庄的先民曾在太行山深处生活,并不断向外围迁徙,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秘先民自太行山向滹沱河流域迁徙的文明路线图。
水帘洞遗址于2009年被发明,因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沕沕水景区一瀑布水帘之下而得名。这座距今约2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结束了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没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历史,其文化面貌浮现出与北京猿人所创立的文化较多的一致性,有望通过科学发掘和研究揭示他们之间的文化渊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