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让三分”,“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让我们忍的。
在忍性的修养程度上,是有人做的够意思。我们也许都知道这个“唾面自干”的故事吧。相传唐朝有一个宰相,名叫娄师德,他放他的弟弟去做代州都督,要出发了,他吩咐弟弟道:我本不才,做了宰相,而你如今又做了一州的都督,我家阔气过火,这是人家要嫉妒的,你想怎样了局?他弟弟道:从今以后,有人唾我一脸唾沫,我也不敢做声,只好自己抹去,这样或者不至于累哥哥担心吧?娄师德道:这正是我担心的处所。人家要是吐你一脸的唾沫,那是人家生了气。你如今把自己脸上的唾沫抹去,人家会更加赌气。唾而不抹,它会自干,为什么不装着笑容受了呢?弟弟道:谨受哥哥的指教。这就是“唾面自干”的故事,
这个忍耐说白了是为了做官,所以不惜忍耐一切的耻辱。这可不是大度,不是真的甘心甘心的忍,而是有目标的忍。
还有著名的韩信忍耐的“胯下之辱”,那也不是平白无故的忍,之所以忍了,不过是是因为他当时的情况不好,条件所致而已,不得已而为之了,因为他斗不过人家,怕自己吃亏才忍,有点光棍不吃眼前亏的意思。
“忍”并不是那么舒坦好受的事情,我们忍了有时候也是逼不得已或者是有难言之隐罢了。我们的忍也是审时度势为了什么事情才忍的,这是一种处事哲学。有时候对于那些小事睁只眼闭只眼让它过去算了,这种态度也叫“大度”。只要是活着的,很多的事情不可能都是自己满意的,也就顺其自然,该忍就忍该让就让,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胸怀了。有一句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肚子大大的,该忍就忍一下了,做人也是要讲究一下策略的吧,琐屑较量也只能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糊涂些,学点精力胜法,吃点亏,只要还能过得去,就不要太计较。“外圆内方”是人的一个处事态度,只要对自己有利益,不是让自己无路可走的话,忍一下,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算了吧。
若说忍的最高境界,当属佛家的释迦牟尼了。相传有一次他坐在一棵树下行禅,有飞鸟来,认为他是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道脑袋上有了鸟蛋。他想,如果自己起身走动,鸟不会再来,鸟蛋必定都要坏了,他就再行入定,直到鸟蛋生出小鸟飞去。
这则故事不管真假,反正是说了人家忍的修养工夫实在是高。可是我看来看去,感到释迦牟尼的忍虽然不是自私的,不是为了自己利益的,但他除了当时没有自由之外,也没有什么其它的妨碍,他也并没有什么太为难。
对于我们来说,真的到了无法过下去,忍无可忍的时候,还能忍吗?说实在的,在肉体和精力的摧残达到极限之后,我想也就无法忍耐了。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他们在开端也是忍的,可是到了生命攸关的时候,横竖都是逝世的时候,还是对抗了。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不都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起来对抗的吗?其实小民百姓是最无能的,他们的忍耐力最强,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是采用忍的态度的。就像陈胜吴广他们明明知道自己的结局了,再忍也是把命搭上,又何苦再忍?既然都是逝世,还不如逝世的大张旗鼓来的痛快。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水浒传》里面的林冲,自己走投无路了,如何忍?他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也憧憬安静温和的日子。可是不幸自己的娘子被高衙内看上,一切的麻烦也就接踵而至了,直到自己被逼得上了梁山,当了强盗。
可见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说忍是有条件限制的。象孔子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说的也是“小忍”,为的是“大谋”,也不是让人统统都忍的,就象那个“唾面自干”的忍,有自己的私心和目标。孔子本人也是有不忍的时候,在鲁国当权的阔人季氏家里,他看见季氏擅用只有天子才用的八佾的乐舞,就说了“孰可忍孰不可忍”。又有一次,齐国打发人送女戏子给季氏,他玩疯了,三天不办公,恰好有祭祀,胙肉又忘了分送给孔子,孔子气冲牛斗地出走,官也不做了。连孔子这样的人都“孰不可忍也”,要我们怎么去忍那些本来无法忍耐的事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