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嵩绘 事件回放 近期,唐骏学历门事件成为媒体狩猎的焦点,出版其自传的两家出版社也卷入风波之中,或澄清或发表勘误声明。不久前,《印象中国:张艺谋传》、《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等名人传记的失实嫌疑乃至官司上身,让标榜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以严谨规范而著称的出版社陷入为难地步。 名人传记何以名不副实? 作者—— “很难100%客观” 在开卷图书公司2010年1月至6月的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中,有3部名人自传进榜。著名出版策划人金丽红坦言:“传记始终是对读者,特别是年轻族群很有吸引力的一种图书类型。” 一方面是具有商业吸引力的市场,另一方面是信息日益开放,金丽红认为,传记造假的风险很大,“每一位读者都是精明的检验者,不真实,绝对没有市场。” 但在接力出版社资深编辑余人看来,传记很难100%客观,“如果是传主亲笔自传,那么在素材的取舍或者事件的解读上确定带有主观色彩,有损形象的案例往往讳莫如深或者点到即止;如果是他人代写的自传,由于和传主的沟通不畅或者执笔人的个人崇拜等因素,也会产生不实信息。” 金丽红也持相近的观点,但她强调,作者所叙述的全部脉络和故事的大环节必须真实。尤其是,涉及传主的履历等对表述严谨性请求较高的项目时,必定要重复考证。她以唐骏自传“造假门”为例,认为不管是传主或者执笔者,都没有对此足够器重。 编者—— “摊子铺大了,难保证质量”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认为,出版社和编辑作为出版产业链上的把关人,对于名人传记的真实性和导向性都负有不可推辞的义务。 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广泛将日益浮躁的出版气氛归结于市场经济的双面性。郝振省说明,出版履行产业化后呈现了一个基本性的抵触:一方面,优良出版物需要必定生产周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却是对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出版方法的否定,底本一套好书的正常制作周期,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但现在,两三个月甚至两三周就能完成所有出版工序。 郝振省认为,“名人是稀缺资源,因此在与出版社的对话中往往盘踞优势地位。对于传记中的一些刻意润饰乃至失实的信息,出版社碍于前期宏大的投入以及宏大市场潜力的诱惑,往往会默许。” 编辑的失职也是出版物失实的重要因素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辑诸葛蔚东表现,在市场化浪潮中,出版社编辑背负着沉重的业务压力,“摊子铺大了,难以保证每本书的质量。”他还很爱慕日本的岩波书店,为编辑配备了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电子数据库,供给了保证出版物内容正确性的必要条件。反观国内,“编辑盘踞的资源远远少于一个规范、成熟的出版行业所请求的标准,也就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把关者。” 读者—— “人文浏览”不及“功利浏览” 有业内人士更把目前的浏览形势概括为: “人文浏览”不及“功利浏览”,“博杂浏览”不及“专指浏览”,“经典浏览”不及“时新浏览”,“深浏览”不及“浅浏览”。 功利性的浏览偏向使得出版社在断定名人传记的传主时,偏向于选择荧屏或者媒体红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如此论述过文化名人传记和荧屏名人传记的差别性:“这些作品(文化名人传记),无论在传主的文化素养、作传者的素质程度方面,都是荧屏名人自传无法相比的……至于从社会的接收来看,只要翻翻荧屏名人传记的印刷数量就可以知道,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读者的浮躁心态决定了出版社的出版模式。当读者盼望看到一个可资模仿的成功榜样时,出版社就有可能去寻找甚至炮制一个"成功人士"。为了使得传主更贴合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名人和出版社都会对内容进行必定的"加工",就有可能成为虚伪信息的源泉。”郝振省认为,读者的功利化浏览偏向成了名人传记失实的“帮凶”。 (起源:国民日报)
相关阅读
安阳西高穴村村民:谁要说我们造假,那真是胡扯
方舟子保镖筹下周上岗 打假基金账户获3万捐款
老建筑被拆谁是推手?学者:到了生死存亡时刻
方舟子在北京被歹徒铁锤追打 疑因打假遭报复
《挟尸要价》实地调查 捞尸业到底谁是幕后主使
律师谈季羡林遗产纠纷:首先得确认东西归谁所有
郭德纲会武术,谁能挡得住
网络作品频撞车 争辩“谁是盗版”动因发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