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各地都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而我们要警惕的却是,这股热潮有可能演变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毁灭。”
申报成功不能一劳永逸
“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匡正。”近日,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现,要转变这种现象,首先,在申报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评审,进一步把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标数量,完善市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系统的建设,形成一个更为合理的金字塔结构,把保护和传承的重点放在基层。
在王文章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多方法,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是立法保护。他表现,下一步,中国将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法律规范保护行动,并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监督、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
“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急的历史使命。”王文章说。
而“非遗”保护中的“科学”两字,也是很多文物保护专家的共鸣。
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处所存在的“重申遗轻保护”的现象,冯骥才今年两会提案建议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黄牌警告与红牌除名机制,使进入“非遗”名录中的项目置于专家委员长期不间断的监督之下。
在田青看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握好度,如果一味逢迎市场,寻求效益,无疑是自寻逝世路。他建议对已入选“非遗”名录的项目进行定期检查,不能让申报成功成为一劳永逸的事情。
王文章说,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个全国性、系统性的科学保护系统正在逐步形成,推动“非遗”立法保护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