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热衷政绩和商业利益
警惕“非遗”申报走上功利路
学者:建立退出机制,申遗成功不能一劳永逸
我国从5年前引入“非遗”概念,短短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达近87万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约1400个,成为拥有世界级“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与保护名录上“非遗”数量“大跃进式”的增加速度相对应的,是大批“非遗”正从我们的生活里悄然消散。
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非遗”的传承链条正在中断:60年间,传统剧种丧失了三分之一;消散的舞蹈类遗产超过20多年前统计总量的三成,其中河北、山西两省近三分之二的传统舞蹈失传。
亮家底、抢申报是每年文化遗产日的两个传统项目,但今年6月12日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热烈中的反思意味儿却越来越浓。
“非遗”陷入物质化困局
“‘非遗’保护热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遗’消散最快的20年。”一位文物保护专家痛心肠说,在过去20年间,我国民间小戏种从386种减少到目前的200多种。
“一些处所政府把劲儿都使到申报前,一旦申遗成功,得到国家相干部门认定后,处所政府的政绩完成了,就又是庆祝会,又是文化节的,具体的保护工作却被扔到一边。这种做法是非常令人担心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指出,重申报、轻保护,甚至超负荷利用和损坏性开发的现象,如今在全国广泛存在。许多处所申遗成功后,将其视为广告招牌,专注于发掘“非遗”的含金量,而非保护。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对此也感叹颇多:“一些处所的申报工作大张旗鼓,具体保护工作却难以落到实处。这阐明处所政府并不明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也是缺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目前,正致力于申遗的处所政府数不胜数,但客观地看,当前排队申遗的,有多少牌“打”在文化传承上,又有多少牌“打”在经济效益或处所政绩上?
冯骥才发明,进入名录的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有媒体报道说,某个凉茶上了“非遗”名录之后,利润增加了100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应当是精力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很多食品类‘非遗’和商家利益联合得过于紧密。”冯骥才一再提示社会注意目前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
“非遗”申报亟需去“功利化”
申报“非遗”,既可以提升当地的形象,又可以发明绿色GDP,因而对处所政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现有的文化遗产竞相申报“非遗”不说,甚至还会极力发明“非遗”。近年来,各地纷纷争取名人故里,就是一个侧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地区底本很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却无人申报。
对此,有专家分析说,申报大热的项目,往往是工艺类、饮食类,申遗后果胜过花钱打广告,艺术类如戏曲和民间文学类的申报却往往无人问津,一来因为它们的种类较少,二来因为其物质载体不明显,难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人们热情不起来。
“申报‘非遗’,如果和政绩或商业利益联合在一起,必定是过热的,而且热得不正常。”冯骥才说,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应当是政府,企业申报容易让“非遗”申报商品化,这样就会服从商业规律,而不是文化规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如果没有现代商业元素的渗入,我们很难想象某种文化遗产能够在世界范畴内进行传播与发展。但是,商业元素过度地渗入,也往往会让目标迷失在手段之中。
令冯骥才忧虑的另一个问题是“非遗”保护缺乏专家参与。冯骥才指出:“我国虽然目前有1400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中一半都是没有专家参与管理的。这就使得很多项目标保护处于混乱无序之中。”
相关阅读